【摘要】共享经济的出现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新型的就业岗位,同时劳动力资源大量融入共享经济也加速推动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二者由此形成良性互动。目前共享经济发展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应该通过扩大共享经济规模、提升共享经济下的就业能力,以及稳定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关系等措施加以有效保障和稳步推进。
【关键词】共享经济 就业模式 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共享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将闲置资源租让给有需求的人,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并获取收益,其主旨在于开放协作和共享共赢。从就业视角审视,共享经济重塑了就业理念,优化了就业结构,拓展了就业形态,也带动了就业热情,众多劳动者积极参与共享经济,在共享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现择业就业,谋取个人利益和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经济和就业二者相辅相成,同步推进,而新时期如何实现共享经济发展与就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共享经济带来的就业模式创新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共享经济同样带来了新的就业创新模式。
以专属产品共享为主的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相对简单,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共享平台从而把某种专属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联系起来,进而基于专属产品的使用价值让渡实现其经济价值,最为典型的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目前这种共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规模越来越大,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创造的就业效益也越来越高。
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线下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看作是共享劳动力模式,通过共享平台整合一些从事餐饮、家政、配送等业务的劳动力闲置时间来服务更多有需求的人,如外卖、快递等。这种共享经济模式就业门槛低,解决就业能力较为突出,尤其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迅速找到获取经济收益的岗位。
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分享模式。不同于前面两种共享实物和人力资源的模式,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的载体是无形的智力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将他人或机构的知识技能分享给有需求的对象,最大限度挖掘利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优化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以众创空间为共享载体的创客模式。创客模式是一种共享创业资源的共享经济模式,其通过众创空间自身所具备的融合市场化机制、必要的资本以及专业化服务能力要素来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创业平台,创业者通过共享创业平台,进而实现创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此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使其能够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相比于传统创业者,创客模式更具现代性,创业方向也多数集中在轻资产、高新科技方面,不仅增添了社会经济活力,而且以创业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共享经济下就业模式创新存在的制约因素
共享经济所带来的就业模式创新也并非十全十美,其中仍然会有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共享经济发展与就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共享经济创造就业的同时对传统经济就业岗位产生挤压。共享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经济,也就是集约型、技术创新型经济,传统经济向现代创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挤压一些传统经济生存空间,也会导致传统就业岗位越来越狭窄,如共享汽车的出现就挤压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一些出租车司机下岗。如果解决不好传统经济和共享经济之间在就业上的此消彼长问题就极易造成社会隐患。
共享经济下针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跟进乏力。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共享经济发展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在共享经济中灵活就业,如上午送快递、下午送外卖、晚上开共享专车,身兼数职,制度瓶颈也逐渐显露出来,相关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还并未针对共享经济就业模式创新做出有效跟进,仍显滞后,不利于稳定就业市场。
新型就业对共享平台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反噬效应”。当前共享经济蓬勃发展,进入共享经济的劳动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低门槛的共享劳动力经济更是涌入了很多体力劳动者,意图在共享经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一旦共享平台改变运营模式、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这些劳动者的权益也会随之受损,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也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共享经济下的劳动者就业监管制度相对滞后。一些共享平台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会对进入平台的劳动者施行低门槛甚至奖励制度。以网约车为例,只要有一部手机、一辆车,就能够在平台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从事网约车业务,而对于该劳动者的个人背景、技能情况等要求较低,这就导致整个行业鱼龙混杂,潜藏风险。另外,共享经济劳动者收入随机,往往也不会主动纳税,不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相比于传统遵规守法的劳动者而言也具备更多不正当竞争优势。
实现共享经济发展与就业模式创新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探索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实现共享经济发展与就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为此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有力措施。
持续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扩大共享经济规模。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带来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展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持续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把共享经济发展同就业模式创新和就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扩大共享经济规模、创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创造更多新型就业岗位。为此,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共享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和资本资源要素保障,为共享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包容和审慎的姿态加强对共享经济发展的监管,既不能“管死”,也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要把握底线原则,放宽发展条件,基于大数据支撑探索构建适合共享经济发展的制度规范体系,给予企业和员工更多发展空间。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共享经济下的就业能力。共享经济所创造出来的就业需求有其自身特点,如就业岗位多元性、竞争性和职业化等,代表着新型共享理念在劳动者之间的传递和践行。因而无论是智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该与时俱进,认清形势,转变就业理念,主动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诉诸于共享经济之中,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主动择业,积极创业,以多元观念释放就业需求。劳动者要摆脱传统择业观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观点去认识共享经济,积极参与共享经济,要打开新的视野,把握新的经济热点,创新就业模式。同时,劳动者还要基于共享经济就业需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以适应共享经济下就业岗位对劳动者能力的多元需求。
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稳定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劳资关系。共享经济开放、协作的特点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者同就业岗位之间粘度下降的客观问题。大部分劳动者都不是全职工作,员工和用工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也不够稳定,容易造成相关方权益受损,进而影响到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的积极性。为此,要通过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支持制度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合法权益,稳定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劳资关系。一方面,要针对共享经济就业模式优化、细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以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乃至要求共享经济企业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另一方面,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入失业保险、推动职业年金和福利事业发展等多方举措,共同发挥保障功能,为共享经济中的劳动者托底、护航。
(作者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4期。
②王仙先:《分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间有效的互动模式》,《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7期。
责编/高骊 谢帅(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