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在对外贸易与投资有序演变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地区构建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蓝图,总结凝练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与马歇尔计划的出发点、落脚点及对世界未来发展影响都有极大的不同。通过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考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和落实国际产能合作,在提炼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的同时,构建“成事”和“效率”机制来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有效发展,有利于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倡议。
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能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产业能力建设在国家之间供求展开协同的联合行动。一般认为,国际产能合作有两种基本形式:基于产品输出的国际贸易和基于产业输出的国际投资。前者以产品交易为主,后者以资本投资为主,但在“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往往涉及“产业输出”的实施环节。针对产业输出的国际产业转移,全球大致经历了四次大规模浪潮,其中第二次(19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深深烙下了地缘政治烙印;第三次(1970年代到80年代)和第四次(1990年代开始)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WTO贸易规则,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造就了“世界工厂”。这也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起到配合和产业配套作用,在对原料开采、市场衔接的需要上也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开发热点。特别在19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还显现了整个产业链条转移特征。我国亟需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主导新一轮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通过创建共享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为再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奠定基础。
国际产能合作的产能建设涉及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产品生产或称产出能力。龙头核心企业作为集成体主导整体布局,需要有进行生产基核建设与产出组织过程;基核作为复合场源的载体,承载着包括产品品牌、产量、信誉、技术诀窍等集成引力重任,产品生产过程还涉及原料、市场和核心技术等提供、维护和使用渠道,这些可以归结到“联接键”构成与作用创新。所以,这一前提下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越发具有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集聚、网链组织、绿色延伸、集成创新等特征,而集成场理论用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来刻画这最简单的网链结构,指出境内网链与境外网链的结构、关系和信任等的不同,并推出网链绿色延伸理论,而与传统的产业转移形成理论与实践差异。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成为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识别网链结构的三个维度的重要标志。在推动我国新一轮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要总结国内改革开放、产业联动、产业创新、示范推广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形成能被“一带一路”国家广泛接受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与实践,不仅“言顺”,而且“事成”。
合作中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经验
中国经济改革中一个十分成功的经验就是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物流业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使得中国大部分地区从“要想富先修路”转变为“要快富修建快速路”,形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路。从中国物流业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到三条创新轨迹合成的产业升级路线:①产业集成体发展过程为集成体主导物流集成力,形成物流模式创新与高级化发展。(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集成物流服务商→物流链→(服务对象)供应链→(两业联动)供应链集成→(产业集群)产业链→产能合作→全球价值链;②基核及其场源提供物流资源、服务功能和集成服务过程的集成引力。高速公路网与高速铁路网竞合创新发展,基础设施网络支持物流业内部系统及外部环境创新机制的实现作用:高速路网→高速铁路网→战略装车点→物流基核(国际陆港、空港、海港)→国际物流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经济带)→网链绿色延伸境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全球价值链;③联接键创新设计支持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供给侧创新。基础类联接键→高效能载运工具→车辆信息化及导航定位(GPS/BDS)→车货信息平台(RFID/EPC)→物流业升级→综合信息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综合平台→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全球价值链。体现了物流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高效物流服务有效供给,其关键在于优化物流服务供给结构。
正是基础设施网络升级建设支撑了载运工具性能升级,(英特网+物联网)技术+载运工具+路网信息一体化的升级支持了物流业升级,物流业升级促进了产业联动发展及其联动中的产业创新升级。特别是近30年物流集成、两业联动、产业联动轨迹包含了产业升级作用机制,验证了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管理理论综合作用下,促进了产业高级化互动和升级机制作用。在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三维坐标空间中,可以发现在各自轨迹间存在交互促进、融合协同的产业升级作用效果,在企业或产业网链中强化微观经济活力最强的集成体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产业链关系进行网链绿色延伸,分层次将区域网链、国家网链和国际网链与全球价值链对应衔接起来。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产业升级轨迹,可以认为是基础设施、载运工具、信息技术、集成管理等网链创新发展机制激励并支持了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环境,同时国际物流升级发展能够直接影响并支持产业布局、产品输出等国际产能合作创新。从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观察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联动过程,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国际物流效率提高,意味着单位物流量中的碳排放减少,部分体现了网链绿色延伸基本思想和必要性。
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首先强化道路连通,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产能合作的重要位置,并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体现在产能合作之中。在中非产能合作中,有的放矢地推进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工业化“三网一化”的产能合作;面对中拉产能合作提出了“3×3”新模式(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南美大陆互联互通;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方式;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针对欧美的国际产能合作,从“双方”合作演进至“多方”合作,突出了“1+1+1>3”新思维,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契合。利用中国产业比较优势,基于示范经济的动态演进发展,推陈出新先进经济发展理念,面向发展中国家倡议、面向发展中国家发展服务,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在通过产能合作帮助“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增强产业发展基础能力的诚意,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关注环保等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产业从“质”与“量”两方面促进经济起飞,解决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面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富余产能消化和新工业革命的三重挑战,实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能合作。
形成中国特点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
在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主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境内与境外物流基核的快速直达,物流基核与生产基核形成优化匹配,在国际物流主通道上达到物通量对称平衡,彻底摒弃了第一次产业转移中基本无国际合作、第二次产业转移中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一些过时的思想。“一带一路”中国主导的产能合作致力于协同发展的共享、共赢机制,是有利于“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产能合作。
集成体主导网链形成机制。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很多都有国家的政策势能作用,但是,国际产能合作集成体需要与境外集成体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网链的龙头核心企业主导下进行网链设计建设、绿色延伸,这样才能有效地与东道国对接,达到网链绿色延伸的预期合作绩效。
基核场源的集成创新机制。基核是复合场源的载体,场源是基核形成集成引力的源头,在选好基核、场源类型基础上的规划建设,要持续地做好基核场源的集成引力设计、建设和维护,有利于网链基核与场源集成创新,确保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技术诀窍维护与产业技术升级能力,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高效发展。
联接键技术创新的多元衔接机制。除通过基础类联接键奠定集成创新成果以外,还要在网链绿色延伸的制度、文化等方面符合东道国发展要求,并用联接键创新形成的网链稳定下来,即通过联接键将创新与提升产业升级机制结合起来。我国主导的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需求市场,服务的仍是发展中国家地区,需要在满足东道国需要的前提下,开拓更大的网链范围,维护持续的集成创新能力,保持网链绿色延伸中创新技术开发、储备和启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协同发展的共享共赢机制。“一带一路”的“五通”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可以看作是集成体、基核用不同联接键构建的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机制体系;其“三同”是指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更强调了“集成体”间不可分割的利益渗透于跨境物流链与供应链的竞合关系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共赢机制。
“一带一路”形成了更广阔的跨境物流“基核”与“联接键”衔接的网络支撑,强化集成体作用和意识,为产业转移基核选择及其联接键支持转型升级指出了主导发展的方向。
网链绿色延伸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具有产业联动的典型特征。用集成场基本范畴构建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根据集成场理论可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用模式(1)表达,该表达逻辑结构也可用于一般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分析。
模式(1)用集成体间、基核间关系和联接键类型作为识别不同联动的模式依据,支持的是供应链、供应链集成,核心是运作优化、集成创新,进而推进产业升级发展,这是网链绿色延伸的原动力,也反映了产业联动合作双方以网链绿色延伸从境内拓展到境外的发展空间。从集成场视角看,所谓联动是精准对接,效率更高、物流效率更优化意味着碳排放更低;网链绿色是指网链作用机制产生的作用是在同样产出条件下碳排放相对更低;延伸是指物流链结构优化从境内走到境外,有利于保证和提升网链走出境外的物流集成服务的绿色性质。
以集成场视角分析152个国际产能合作案例中的61个制造业产能合作案例,集成体关系是延伸境外的中外集成体“企企”关系。基核及场源建设体现了网链延伸的核心内容,在东道国“政企”“文化”“制度”等环境一致前提下,绿色特征融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发展模式之中,见模式(2)。
模式(2)中的产能合作模式与两业联动模式是同态网链结构性质。从境内延伸至境外的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维度相同,内涵相异。在这里,集成体重点指与境外合作者的深度关系,基核是指境外场源及其基地间可达性,联接键类型除了基础类(包含资源型、信息型和技术型)联接键以外,其他还扩展到国家间社会文化、制度、政府与集成体间关系等方面,归纳为政企型、制度型和文化型联接键,进而导致产能合作在境外所需要的部分机制。以重型卡车产能合作为例,国内外核心企业作为集成体,主动运用国际物流枢纽并构建重卡生产基地,形成重卡基核作为品牌、产能、质量、性能和市场等的场源结构;集成体间关系、制造基核与物流基核等的关系直接影响制造组织管理综合水平,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联接键打造并稳定下来,提升进入东道国运作的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中国的一些产业链虽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网链绿色延伸仍能够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包括输入国低端、中端和高端等需求。我们可在高中端需求国家建立研发基地,不能仅仅满足低端市场需求的国际产能合作。这就需要在网链绿色延伸中,将高中端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之间达成联接键,找到能够支持产业转型、持续提升我们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的集成体寻求合作。例如,2018年1月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EDF签定协议,共同开拓英国核电,在中法核能开发合作与英国进行核能合作的三方需要中,实现网链绿色延伸境外的同时,仍能保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这就需要将产能输出东道国市场和产业升级环境结合起来。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都可能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合作者。坚持企业为集成体,是国际产能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坚守商业原则、国际惯例和中国改革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将绿色精神内涵纳入网链结构之中实现可持续的产能合作。
我国目前境外合作园区已达119家,分布在各大洲的5O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78家在“一带一路”范围内。在梳理分析的152个国际产能合作案例中有31个是境外园区案例,从集成场视角提炼出的境外园区发展模式,可表达为模式(3)。
模式(3)说明境外园区建设集成体主要是平台集成体,有时平台集成体也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集成体,不仅具有基核场源的集成引力,还具有集成体相应的集成力。境外园区服务对象是针对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可以是多条供应链、供应链集成的基核,不仅可以成为其复合场源承载基地,也可以承载产业地方化创新升级的使命。国内产业园区盈利模式不适用于境外产业园区。因此要赋予境外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升级基地、产业服务(培育、推广、展示)平台和提升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支点的新使命,通过园区支持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成创新,进一步支持产城融合、区域经济本地化发展。
从集成场视角观察境内两业联动到境外产能合作和境外园区发展模式,是逐步扩展的同态网链发展模式,具有绿色延伸发展性质。中方集成体可以在境外园区建设过程中体现产业集成体意志,促进境内产业网链绿色延伸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其产业布局还利用中欧班列形成国际物流主通道的物通量对称平衡。如爱菊集团是集粮油加工、粮食储备、粮食贸易、连锁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其将爱菊粮油基核建设放在哈萨克斯坦的项目,主要由“爱菊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粮油种植基地”两部分构成。这一案例具有产能合作及境外园区模式的全部要素。2015年5月起,爱菊与哈萨克斯坦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得到哈国第一副总理及相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52个合作项目清单”。2016年3月开始从哈国调入2000吨无污染、非转基因油脂,这对西安港—中亚的长安号班列的回程满载起到重要支持作用,是有利于产能合作、国际物流的一种多方有利的产业布局。在这一案例中,集成体及其间关系是爱菊粮油集团—马斯洛德粮油集团的紧密合作型关系,为基核与联接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核包括了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联接键加强了其间的关系。爱菊集团在哈国开发了100万亩(长期计划200万亩)种植基地,建立粮油加工基地,其中,加工基核(1000吨小麦加工、16万吨油脂加工厂),可与西安港等国际物流基核对接,承担运输、中转配送哈方乳制品、牛羊肉制品及蜂蜜等特色产品衔接;重点建设资源型(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联接键,利用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过程,形成市场立足陕西,销往全国各大城市的中哈爱菊粮油。网链绿色延伸至哈国,出口陕西和国内知名特色产品,并将哈国绿色产品引入境内,有利于在国际物流主通道上实现物通量对称平衡;有利于将进口哈方优质的乳制品、牛羊肉制品及蜂蜜等特色产品在西安港形成境内配送中心。这就成为对称平衡的共享共赢机制。
主要观点与建议
从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观察国际产能合作案例,并将其提炼为集成场主要范畴的系列模式来考量,可以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国际产能合作内涵包括产品输出(贸易)和产业输出(转移)两大部分,其中产业输出(转移)用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考察,涉及产能合作和境外园区模式,是支撑网链绿色延伸重点考虑的方面。伴随着网链绿色延伸的效率机制构建,核心主导企业在网链形成与境外延伸的动力源中,还需增加绿色理念于网链结构关系的政企、制度、文化等联接键,进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满足集成创新需要与境内网链达成对接,以保障绿色可持续创新和发展潜力。
从国际产能合作案例梳理来看,两国或多方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很重要,做得好的案例大多数都有国家之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政府的政策势能在国际产能合作成功与否之间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使国际产能合作更加有效果,还需要发掘企业和市场机制,从集成场视角设计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园区发展需将网链绿色延伸叠加输出,与全球价值链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变化成效,从过去更多地关注成本、数量,到更关注质量、效率。将质量、效率、成本纳入网链绿色并结合结构输出,才能够在产业联动、产业集群、产业链在境内与境外有对接渠道基础上,以网链绿色延伸境外来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并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要善于运用新的理念使得国际产能合作更为有效。尽管国际物流仍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但中国内陆地区至中亚、欧洲的丝路经济带,特别是中欧班列日益受到关注,突出表现为一些产业的转移、传统理念的摈弃和改变,从重视货运周转量到关注时间周转量,从关注出口贸易到关注对称平衡,从关注产业发展到关注产业联动促进产业发展,将可能使一些传统的国际物流主通道的服务中心发生改变。这些都为中国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创新理论和发展基础。
结合上述观点的主要建议如下:
在国际产能合作的网链绿色延伸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调集成体运用集成场顶层设计理念。在新一轮产能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达成集成体的战略主导意识、经济活力和实现能力的一致性,充分运用基核、联接键进行产业集成创新和关键技术维护升级。
明确地将我们的绿色延伸理念,通过政企、制度、文化等联接键很好地与东道国相应集成体、政府部门对接。将中国改革成果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与国际惯例、商业规则一起以法律、制度、文化等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网链绿色延伸的硬性与软性联接键创新建设。在完善产业升级渠道中,提升自身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境外产业园区要成为支持境内产业网链绿色延伸的一个多功能服务重要支点,推介中国产业链及其产能输出,成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项目抓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序、有效地可持续发展过程。
【本文作者为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研究”(编号:17BJL063)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博艺 / 蔡圣楠(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