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呈现“一超多强”格局,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城市发展质量位居长三角26城市前列。在发展质量总体评价均分以上的13个城市中,除上海外,绝大部分城市隶属江苏、浙江两省,安徽省仅有合肥、芜湖两市总体发展高于平均水平。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领跑,社会发展质量略低一筹;南京的社会发展质量位居第一,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强;杭州在生态环境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建设美丽中国样本。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的增速发展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提高城市的社会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将有效缓解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生的矛盾与问题。
理论模型: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核心指标: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测评范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
测评方法:功效函数转换法
数据来源:长三角26个城市《城市统计年鉴201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长三角26个城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出重要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发展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生态环境方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城市的增速发展必然伴随一系列发展问题。如何从城市的数量型、速度型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经济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领域全面发力,才能有效治理城市病。城市发展质量测评为城市发展把脉,有助于城市将总体规划和高质量发展一体谋划落实,以顶层设计统领各项工作,使落实总体规划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强劲、创新能力强,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仍面临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城市包容性不足、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瓶颈。因此,对长三角26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展开系统科学的测评,有助于挖掘和总结各城市在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发现短板和瓶颈,对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发展质量是一个发展中多维的包容性概念,城市发展质量之所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是因为它是动态演进的,其内涵随着评价主体对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包容性具体表现在它不仅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城市实体系统的发展状况,也包括综合竞争力、人居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潜力等抽象概念。可以从生态视角出发建立发展概念模型(图1),通过模拟城市的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城市发展质量的理想状态,将城市描述为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几何体。其中,生态宜居就是社会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交集,环境可承载即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交集,经济可持续即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形成的交集,发展质量则是三者的交集。
本测评对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应具备分类控制的引导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完善性,贯彻科学发展的总指向,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更多依靠经济内生动力、创新动力的增强,意味着更加注重发展效率和资源环境保护,意味着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度不断完善。
本测评对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定标准主要依据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城市发展内在属性、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特点、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构建涵盖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见表1)。
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为了增强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在对指标数据的选择和设定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此前测评研究中应用过的具有单调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数功效函数,对三级指标数据分别进行了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该功效函数的具体形式如下:
该功效函数中,d是量化后的得分,我们将其区间控制在了60-100之间,x是观测值,也就是各指标数据的实际统计值,xh是满意值,xs是不允许值。一般来说,对于正向指标(数值越高,反映了“发展质量”越强),满意值取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不允许值取其最小值;而对于逆向指标(数值越高,反映了“发展质量”越差),满意值则取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不允许值取其最大值。经过功效函数的转换之后,就可将各城市的指标数值全部转换为60-100之间的得分。
有必要指出的是,依据该功效函数所得出的结果是相对结果,前述各指标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会影响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的得分。也就是说,如果改变参与测评的城市样本量,可能会导致数据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发生变化,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的最终得分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并不会对各城市之间发展质量指数得分的排名顺序产生影响。
指标体系的权数
已有的研究或采取专家调研法,即从主观上为指标设定权重;或采取客观赋权法,即采用层次分析等统计方法,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中求得权重。此次测评,我们对于指标权重的设定采取的是变异系数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其中,一、二级指标权重通过客观赋权法得到,三级指标权重通过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结合得到。经过综合赋权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
长三角26个城市分组
鉴于长三角26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及城市定位存在显著差异,本次测评以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定位两个方面为划分依据,将26个城市划分为三组(见表2),同组城市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便于横向比较。在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3个一级指标下,本测评采用分指标分组比较的方式,对不同组的各个指标采用了不同的权重系数,不同组各城市之间得分不具有直接可比性,由此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一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4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南京、杭州、宁波为次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实力;
第二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经济发展潜力市,受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辐射影响大,各个都市圈的所属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历史文化相似;
第三组:多位于长三角沿海、沿江发展带的城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升级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是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26个城市发展质量总体评价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加总,最终得出长三角26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得分及其排名(见图2,P37)。均分为75.97,位居均分之上的有13个城市,分别为上海(85.03)、杭州(81.78)、南京(81.51)、苏州(80.95)、无锡(79.34)、宁波(79.12)、金华(79.11)、常州(76.72)、舟山(76.62)、南通(76.56)、镇江(76.36)、合肥(76.19)、芜湖(76.01)。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上海的发展质量远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杭州、南京、苏州紧随其后,无锡、宁波、金华、常州的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此外,舟山、南通、镇江、合肥、芜湖的城市发展质量也位于均分以上。
第一组中,上海的城市发展质量优势明显,杭州位列其后。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及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指导,上海大都市圈将打造为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要求,未来上海要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特色风貌,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管理服务,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杭州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杭州都市圈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部署了拥江发展、三化融合、文化兴盛、改革攻坚、民生福祉和强基固本“六大行动”,作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的“任务表”和“施工图”。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杭州拥有强大的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基础,并且致力于打造全国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推进数字化、产业化、城市化“三化融合”,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铺就一条通向世界的“网上丝绸之路”。
第二组中,苏州、无锡位居前列。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作为江苏的发展标杆,苏州已处在一个较高平台上,正率先步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苏州制定出台《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意图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近年来,无锡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意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产业新高地。
第三组中,盐城、宣城排名前二。盐城处于“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江苏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近年来,盐城坚持“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宣城是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唯一的“文房四宝之城”。近年来,宣城发展势头较好,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宣城坚持“工业强市、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定不移调结构,着力打造“绿色智造”宣城样板;围绕基础制造、战新产业等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打造具有宣城特色的名品、名企、名家;重点发展智慧经济,打造了宣城“万家企业上云”平台,推动从“互联网+”向“云+”迈进。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经济发展质量涵盖规模水平、发展结构、发展外向度、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共14个三级指标。运用功效函数转换法将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换算,分权重进行加总,得出各个城市总分。图6为第一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得分,其中上海(88.14)得分最高,杭州(79.32)、南京(78.88)、宁波(78.53)得分差距较小,经济发展质量相当。图7(P42)为第二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得分,苏州(84.33)高居第一,金华(77.09)、无锡(76.66)、常州(75.22)位列其后。图8(P43)为第三组城市发展质量得分,盐城(70.67)位居第一,安徽省的宣城(66.99)、滁州(66.74)、池州(65.46)、安庆(64.77)排名相对靠后。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相对于其他城市在经济规模、发展外向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均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近年来,上海加快走创新驱动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股票、债券、黄金、金融期货等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在科技创新上,上海强化基础研究的厚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也是长三角的副中心,在经济发展结构方面排名靠前,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城镇登记失业率组内最低。作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杭州拥有全新的商业模式,孕育了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从遍布杭州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到特色小镇、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省级规划,再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杭州综合保税区的国家战略,杭州为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打造了一个多元创新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及完善的生活服务体系。
江苏省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排名靠前。苏州在第二组城市中排名第一,其在发展外向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苏州借势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发展现代制造业,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体量位居江苏省内城市第一。无锡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力,并与苏州经济联系紧密。无锡长期以“工业立市”,经过两年多的“负重爬坡”,经济终于迈上新台阶。2017年,无锡成为继苏州、南京之后江苏省第三个GDP突破万亿元的城市。常州在“苏锡常”三地中近5年GDP增长率最高,得益于产业的转型升级。2014年起,常州为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实施增加工业有效投入、加快十大产业链建设、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三位一体”发展战略,每年财政安排6亿元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金华在第二组城市中排名第二,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金华市民营经济发达,拥有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6 个,有汽车、纺织、五金等30 多项国家级产业基地。
盐城在第三组城市中排名第一。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占安徽省的56%,沿海港口有丰富的盐田资源。近年来,盐城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机遇,全面扩大开放合作,经济保持强势发展。盐城与上海地缘相近,通过引进项目、建设产业园区等在经济上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通过“沿海崛起、绿色跨越”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由于区位条件、资源要素、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安庆较长三角其他城市,在经济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外向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仍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社会发展质量评价
本测评的社会发展质量分为民生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公民赋权、科技创新等5个二级指标,下设17个三级指标,既参考各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客观数据,也依托《社会发展质量调查问卷》中的主观评价数据。第一组在社会发展质量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城市依次是南京(85.38)、杭州(82.51)、上海(80.87);第二组中,无锡(81.03)排名第一,苏州(80.81)、芜湖(78.53)位列第二、三;第三组城市中,安徽省的宣城(72.80)、安庆(71.13)排名前二,盐城(70.54)排名第三。
南京在第一组城市排名中高居第一,在民生保障、社会凝聚等方面排名靠前。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人才集聚,创业创新环境优良。南京注重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一方面,加强就业扶持力度,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市域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职工、城市居民和原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顺利整合。
杭州在社会发展质量得分上仅次于南京,在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社会凝聚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杭州以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将成果融入社会发展领域。在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领域进行创新发力,促进传统社会领域发展的智慧化、专业化、便捷化、人性化。杭州也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城市数据大脑模式,通过政府数据和社会公共数据的共同融合来治理的城市。
上海在社会发展质量排名中位于南京、杭州之后,通过分析发现,上海在教育科技投入等指标上排名靠前,但在社会凝聚、城市包容、就业保障等软指标方面仍有不足。因此,上海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应把完善就业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增强城市包容作为改善社会发展质量的首要任务。
无锡在组内排名第一,在城市包容、科技创新等方面排名靠前。无锡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无锡既是我国吴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具备宜居城市建设的较好基础。近年来,无锡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两大战略”并推、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体系”并建、产业政策和科技人才政策“两套政策”并抓。产业强市吸引了众多人才和劳动力,城市具备一定的包容性。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协同为支撑,无锡积极推动锡澄锡宜一体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城市群协同竞争力激荡迸发。
苏州的社会发展质量得分略低于无锡,组内第二,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显著优势。近年来,苏州作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企业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不断注重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加快实施以“姑苏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各类人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
宣城在第三组城市社会发展质量得分中排名第一。2016年,《宣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发布,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开展工作。三年来,社会事业发展稳步前行: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共体试点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扎实开展;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承载因素,支撑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分为生态建设、环保治理2个二级指标,涵盖9个三级指标。通过对长三角26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可知:第一组,上海(86.56)的生态发展质量排名第一,杭州(83.63)仅次于上海;第二组,浙江省的舟山(89.01)、台州(88.94)、湖州(86.23)位居前三;第三组排名前三的是安徽省的宣城(85.35)、安庆(83.88)、池州(83.84)。
从第一组城市的生态发展质量状况来看,上海得分稳居第一,其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上海先后出台《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2017年,上海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五违四必”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中小河道整治和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杭州在第一组城市生态发展质量排名中位居第二。杭州作为“生态文明之都”,以生态经济理念引导经济转型。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更加低消耗、高效率的服务经济逐步替代了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经济,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撑。当前,杭州抓住“后峰会、前亚运”的重要机遇期,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优势,大力推进“拥江发展”生态保护和“三五共治”工程,持续改善杭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同时,深化环境监管机制,制定《杭州市环境保护督察方案》《杭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明确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通过开展“铁拳”等系列环保专项执法行动,排查和化解环境风险,维护环境安全。
浙江省的舟山、台州、湖州位居第二组排名的前三。舟山是我国海洋旅游重点区域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十三五”环保规划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实施,使舟山市生态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2017年,舟山提出实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战略目标。舟山突出生态建设的海岛特色,全市四个县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均通过专家评审并由政府发布实施,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海岛样板。2017年,台州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全国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四个城市之一,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城市。在环境整治方面,台州全面落实“河长制”、“五气共治”工作机制,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湖州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创性地探索生态文明标准化实践。2017年,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标准化”的概念,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编制指南的地方标准《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规范和指导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的构建、运行和持续改进等工作。
第三组排名前三的城市为安徽省的宣城、安庆和池州,其森林覆盖率均较高,具备生态建设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为了推动绿色与制造业相融合,宣城将全面开展国家级示范区争创活动作为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加速“绿色智造”,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和制造业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宣城样板”。近年来,安庆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全市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从山林改造、城市绿化、绿色长廊工程到实施河长制、林长制,从调整产业结构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发展热潮涌动安庆大地。近年来,池州按照“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高端发展,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定位要求,抢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因势推进“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全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春霞】
责编:董惠敏 / 蔡圣楠(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