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试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经验

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1978年—2017年,中国GDP总值从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以前的不足2%增长到现在的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全球性经济大国。二是制度突破性创新,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国家治理不断改革,推进党的建设、重塑央地关系、完善政府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基本形成了“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建成了以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为核心职能的政府机构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的社会治理体制。

改革开放能够取得这么多伟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调整着我们的制度体系,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这种坚持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的整体性、系统性改革,使得中国的国家治理积累了系列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机构改革、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四大方面。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优化不断推进,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机构条件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组织机构体系方面,建立了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三层组织架构,以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任务。国家机构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较为完善职能的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和监察机关在内的两层国家机构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1年以来,党中央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集中进行了四次改革,国务院机构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进行了七次改革。

党的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二是党政职能分开,理顺党的工作部门、党的工作机构、党的群团组织和政府行政部门、行政机构、党务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党的职能;三是精简机构、精兵简政,提高党的组织机构效率。

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施政企分开,政府职能重点转变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明确职责权限、划分各部门职能,避免职能交叉、权责不匹配、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关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均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党的组织制度改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出台《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填补党组制度的空白;出台《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完善地方党委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印发《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对党的工作机关的设立、领导机构、议事决策形式等作出系统性规定,是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提高了具体工作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战斗力。

政府机构改革方面,2018年出台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进行全方位优化和重构。此次改革不再仅局限于国务院或者行政层面的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还涉及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军队、事业单位、群团、社会组织等全方位的机构改革。此次改革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以科学配置权力、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为目标,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此次改革是一次系统性、整体性改革。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性的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将国家机构职能配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新优化配置。不仅给予省级及以下地方机构更多自主权,增强地方治理能力,还明确划分了中央地方事权、财权,赋予地方事务自主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经济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也经历多次改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我国改革方针实际上已经是以市场为导向。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蓝图和未来建设框架,其中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所描绘的市场经济蓝图,我国经过十年建设,初步搭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为完善这一框架,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即“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做出适应新时代的调整,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为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经过四十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经改革,不断完善。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基本实现了由国家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农村经济体制方面,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国有企业实行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在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基本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逐步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人群全覆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其已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这一经济体制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是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全面彰显,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明确导向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围绕 “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提出从“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到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并不断深化、全面彰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此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念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系下,党和国家组织机构体系实现了民主和效率高度统一,各部门高效协调运行。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解决了8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总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是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广大工农劳动人民服务的,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前夕,中国人民已经基本实现了由解决温饱问题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年均实际增长7.4%,全国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居民消费支出不断上涨,消费结构日益优化。

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获得感大大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0年将彻底消灭贫困。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作迈入新台阶。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持续加强,为国家治理提供了领导保障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本领建设。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醒全党,“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党委领导”是毛泽东同志始终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党委领导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发挥领导作用;二是要认真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现代化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必须要不断地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对党的组织状况、领导工作和领导制度进行全面改善,才能更有力地发挥党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最大挑战在于领导力弱化、组织涣散、纪律散漫,必须坚持从严治党,通过坚定信仰信念、坚定人民立场、富有历史担当、作风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持科学方法论等方面,提升党的执政本领,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地位,并提出“关键少数”“四个意识”“四种形态”等关于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经过我们党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本领不断增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纵览我们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几代共产党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将一个“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中国能取得如此重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善于从世界发展大势找准执政方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施符合国情的执政方略,在以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目标中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

【本文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贺胜兰 / 董惠敏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中国   改革开放   实践   经验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