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坚持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

核心提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大任务,而三大任务都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既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更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经验。

回顾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强调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生产力标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符合历史规律的清晰的理论逻辑

早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之时,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的通信中就强调,“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坚持唯物史观就必须坚持生产力观点,坚持群众史观,走群众路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科学地总结领导革命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44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而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提出“生产力标准”,论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郑重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阐述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成熟。

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57年初,他再次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囯实际发展了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从这个理论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逻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这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革命解放生产力,依靠人民建设发展生产力。这种体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也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生产力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9月发表了经过深思熟虑的“北方谈话”。在这次影响深远、为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以及实行改革开放做准备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重点强调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他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他明确地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被称为改革开放宣言书的讲话中,对这些思想再次给予确认。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等新观点和新判断。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人民公社的解体与乡镇企业的崛起、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个体经济及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济特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先行先试、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众多科技成果的创新等,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实践说明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伟大作用。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中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并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生产力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生产力、党的宗旨的思想在21世纪得到升华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逐渐形成“三个代表”的新思想。随后江泽民同志不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证。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总结。关于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关于如何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还阐述了“三个代表”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他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生产力和党的宗旨的思想在21世纪得到升华。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出并论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入新境界

进入新世纪,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从国内来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接续奋斗,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若干阶段性特征。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实际,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程度,世所罕见。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关于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胡锦涛同志还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强调要更好地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和他们在实践中所表达的时代先声,尊重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对理论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各种愿望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理论创新进入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关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标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逻辑更加清晰,理论创新进入新阶段

从中共十八大开始,新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依据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改革开放、坚持生产力标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等问题进行了回答,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他还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他强调:“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开创性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章总纲中首先揭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又决定要依靠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标志着在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标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逻辑更加清晰,党的理论创新也进入新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中国才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总之,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取得成效最重要的经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生产力标准   改革开放   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