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业信仰来自从业者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意义本质,是提升人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最高目标。培育敬业信仰既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核心。当前,我国敬业信仰缺失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激发民族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敬业信仰。
【关键词】敬业信仰 职业道德 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是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保证。当前,人们对敬业的理解大多从职业道德角度考虑,很少将其作为信仰去考量。从发展角度看,敬业信仰、敬业价值观不仅仅是职业行为标准,更涉及行业发展以及国家民族安危,具有超越个人利益形成社会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敬业信仰的现实意义
敬业信仰体现了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高度认知,能够使从业者客观理性地评判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更加慎重,除了价值取向外,也更加注重适应性和体验乐趣。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但这种看似理性的职业选择往往被客观因素制约,多数人在经历几个职业后,才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寻找的过程中,求职者会将自身能力、兴趣、价值取向与职业进行交互比较,通过不断调整职业价值标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敬业信仰体现了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认同,能够使从业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对工作的认可、对职业的喜爱,会让从业者在工作中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尽量将工作做到完美。除了工作态度积极之外,从业者的敬业信仰还体现在对工作前途和自身驾驭能力的自信,这种自信能给从业者精神动力,使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对于敬业者而言,工作高于一切,其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做事,在工作期间和工作之外会利用一切资源手段充实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有敬业信仰的人深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工作中会关注整个过程,对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
敬业信仰是劳动者追求更高质量劳动的意识行为,其基础底线是谋求生存发展,我们要在尊重和保障个人合法利益的基础上,调节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通过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劳动除了能满足生存需求外,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不仅仅是职业活动,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正因此,劳动者只有拥有敬业精神,才能从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从业者要有全局意识,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因为只有集体利益获得保证,个人利益才能长远。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更多的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尊重。
敬业信仰出现问题的根源
敬业信仰和工匠精神是劳动者需要学习和追求的目标,是从业者在劳动中获得快乐的重要因素。但当前一些劳动者对于敬业信仰的认知存在错误,很多人对待工作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这使得敬业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不合理,削弱了人们的敬业信仰。一般来讲,人的职业修养和收入关系密切,爱岗敬业者收入较高,缺乏职业感情的人收入相对较低,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仍存在劳动所得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现社会市场机制失灵等问题,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心态的失衡不仅为敬业信仰的建立带来阻碍,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过程中的难题。收入再分配机制不完善、税收调节力度不足、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导致政府难以发挥对收入分配机制的调节作用。同时,过度强调平均分配,容易挫伤从业者的积极性,使从业者产生劳动成果被剥夺的心理。
其次,缺乏科学的分工,劳动单调乏味。如果劳动只是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其必然是乏味的。只有从劳动中获得价值、拥有幸福感,敬业信仰才有可能实现。在现实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仍然存在,这让一部分人对劳动失去兴趣和热爱。随着生产分工越发精细化、科学化,流水线生产反而使从业者体验不到劳动的乐趣,整个劳动过程过于机械化。这样的劳作方式导致人的劳动和身体畸形发展,同时容易造成心理精神压力。
再次,不良的劳动环境以及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工作内容,给从业者带来较为严重的伤害。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长期在脏乱差环境中工作的从业者很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其敬业信仰很难培养。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取最大利益,一些企业倡导“狼性文化”,依靠业绩、末位淘汰等形式实现业绩大跃进,导致从业者被改造为生产机器。这种不合理的劳动机制不仅使从业者丧失了对职业的认同,也使得敬业信仰难以实现。
最后,生存压力、外力制约等降低了劳动乐趣。敬业信仰是建立在生存之上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是其次的。如果迫于生存压力而选择工作,从业者便难以感受劳动乐趣。在生活压力之下,部分从业者受外力制约,容易被异化,“钱多就多干、钱少就少干、没钱就不干”等畸形心理由此出现,从而逐渐失去了对敬业信仰的追求。
敬业信仰的培育路径
敬业信仰和敬业精神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认定,当从业者把职业提升为事业后,会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敬业精神、提高价值认同感、实现敬业信仰,需要增强从业者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只有将职业提升到事业高度,人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才会得到最大发挥,才会让从业者获得更多的工作乐趣。而培育敬业信仰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和个体微观层面来进行。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敬业信仰的建立关系到行业存亡以及国家兴衰,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必将面临生存危机,会被市场淘汰。德国、日本以精密制造业享誉全球,其敬业信仰和工匠精神所承载的职业价值观对相关产业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如今,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但产品信誉度和附加值仍落后于德日两国,需要汲取他国经验,努力发展完善自身。实际上,一个民族如果过度追求职业价值,崇拜金钱权贵,社会经济就不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劳动光荣、创新荣耀的价值理念,激发民族创新创业精神,以敬业信仰为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从个体微观层面看,敬业信仰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敬业信仰,人必将堕落。敬业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状态,把握发展机遇,提升自我能力,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结合。人类发展进步与个人努力相辅相成,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需要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中体现个人价值。如果人能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境界,就能实现敬业信仰。人与社会相互依存,获得各自的需求,有敬业信仰的人能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价值,获得更多的尊重,幸福感、成就感也就更多。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基于心理资本的分析视角”(课题编号:2014YK06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徐梓彦、黄明理:《论信仰视域中的敬业核心价值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②段鸿济:《敬业是一种信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责编/孙渴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