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决策,通过区域板块间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经济互补共同繁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存在地区差别、区域发展分化等问题。因此,要结合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区域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协调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历经数次调整变革,逐渐形成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大经济发展板块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大板块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带,利用这些区域经济优势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自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各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差距在缩小的同时,也降低了省际间国民生产总值差距。从整个区域协调建设上看,中西部地区在铁路、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上获得大规模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比重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延伸,给中西部区域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加快了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
通过新的三大经济板块,加速形成新经济格局。如今,在原有四大经济板块基础上,新的经济引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这其中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新的经济板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最大。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经济协调作用除了给沿途省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已经跨越国境成为拉动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了这些地区商品贸易往来流通,促进了区域消费,带动了其他行业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结构板块战略核心在“雄安新区”,京津冀三地协调互动共同开发,以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主力军,重点发展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努力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和经济增长点,争取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新中心,成为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引领者。“长江经济带”具有东北、中部、西南三大区域板块经济集结地理优势,通过发挥长江经济带建设作用,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的发展局面,有助于中西部改善自然生态和投资环境,缩小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人均GDP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几乎占据全国近半份额,更突显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价值。
区域协调除了地域间协同发展之外,还体现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加强改善,利用地域特色经济特别是农业产品实现优势互补,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从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发展情况看,城镇化、产业化发展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新兴城镇人口比率上升,农村人口的流失并未降低农业收入,反而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村人口收入。从2016年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收入增收上看,扣除各种价格因素,农业人口增收比率已经高于城镇人口4.77个百分点,虽然实际收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正逐渐缩小。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难题
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不明显,分化现象依然存在。我国不同经济板块有着明显的分化特征,不同区域间人均GDP收支存在较大差异,北上广深人均收入最高,甘肃、贵州、云南、西藏排名靠后,前后对比相差数倍。虽然近些年各地经济都在稳步增长,特别是中西部传统经济欠发达地区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地区,但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实际差距并未明显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区域板块间发展速率各异,在经济板块中东北地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南快北慢已成定局。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投资者对东北地区兴趣减弱,由此也影响到制造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放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2016年三大地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23.66%,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39.33%。从对比中可看出,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依然存在一定的经济分化差距。
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城乡间的差异有着诸多可比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乡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区域间城乡差异也在发生改变。从全国区域来看,中部地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52%),西部地区重庆、内蒙高于平均水平外,西部其他各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及格线,这体现了我国区域间城乡发展仍存在差异。区域间经济差异也反映到区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由于各区域居民原始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即便落后地区经济增速更快,但由于总体基数上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东部地区居民收入仍远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收入支配差距随着经济发展有进一步加大趋势。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协同发展为建设核心,通过制定创新策略才能有效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困境。
制定符合现实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机制。政府制定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机制,有助于协调各区域间经济利益共同发展的战略实施。在制定规划上要适当向中西部、东北欠发达地区倾斜,要在这些地区做好基础项目投资,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从基建项目上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对不适合市场公平运作的规则要进行革新优化,形成全国一体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大工矿等国企产业升级换代步伐,以新产业新技术替代落后产业发展,对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依据地域发展及时进行调整改革,同时要利用这些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加大对新能源、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为资本技术投入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各项规划的落实。各地区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省市和毗邻国家经贸技术交流,加快向外向性产业结构转化,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资源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振兴东北经济需要从改革创新上探寻出路,要改变传统落后发展思路,以创新机制体制进行改革,对人才流失、投资不足等问题深入探讨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深化合作扩大开放力度,推动东北原有老工业企业换代升级,增加市场竞争力。我国中部地区要发挥地缘优势作用,积极发挥枢纽物流优势,加快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从而为现代化制造业、服务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利用区域优势更好的融入到区域协调发展中。加快京津冀、长江经济龙头区域建设,以高起点规划发挥这些发达地区地缘、科技、设施优势,发挥产业升级示范效应,在协同内地经济发展同时放眼世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牌,迎接更高层次国际合作和竞争,打造具有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的经济战略新格局。
建设城市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东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形成城市群辐射带,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城市间协同发展进程,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城市群,并由此带动城乡建设,增加地区劳动力收入。在积累经济效益同时,以经济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产业与环境建设并举,有效构建现代城市发展格局,形成更多城市经济辐射源,带动周边小城镇建设发展。
(作者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经济系讲师)
【参考文献】
①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②高国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责编/高骊 谢帅(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