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什么要强调精准思维方式

核心提示: 任何实际问题的产生都是和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思维方式科学,那么从事具体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很得当;思维方式落后,那么就会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以精准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认真全面、细致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任何实际问题的产生都是和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思维方式科学,那么从事具体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很得当;思维方式落后,那么就会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以精准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认真全面、细致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精准思维 精准治理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与党中央自觉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是分不开的。比如,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其中,也包含了精准思维。所谓精准思维,就是指在全面掌握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分析客观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问题的实际解决。没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只会“高屋建瓴”地提原则性的要求和空洞的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各种矛盾纵横交织的背景下,更需用精准思维指导实践、高效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他对精准思维也有过不少的论述,例如, “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都很具体,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等等。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思维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精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精准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新超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积淀着灿烂的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许多精神、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之处,表现在传统思维方面比较明显。比如,我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注重从整体来思维、从综合来思考,对精准思维和逻辑思维重视不够。同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缺乏“自觉的精准思维方式”。提倡精准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和超越。

注重精准思维方式,绝对不是对综合思维或整体思维的忽视,而是要实现二者的互补。真正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为什么要强调精准思维方式?主要原因在于任何实际问题的产生都是和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思维方式科学,那么从事具体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很得当;思维方式落后,那么就会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许多问题客观地存在着,之所以看不到、想不到、抓不到,解决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失之于“粗”,失之于“虚”,工作抓得不具体不细致不扎实。以形式主义作风为例,看起来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事不认真、爱搞表面文章、不注重实效,但本质上却体现出人的思想问题,其中就包括思维中欠缺精准思维。工作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只有以精准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认真全面、细致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

精准思维方式是对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出的新要求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没有科学的理论也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转变治理思维、培育精细化思维方式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首要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为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渐被社会治理所接受并运用,促进了社会治理理念的变革。社会治理精细化具有治理对象精准、治理标准精细、治理细节精细三大特征。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对以往粗放式管理的反思和矫正,既是历史发展趋势,又具有较强的现实需要。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首先,社会治理精细化是经济新常态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社会治理精细化“始于规则、终在文化”,不管是企业、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还是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其核心要求都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定的精细文化。管理者要自觉把精细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首先,要把精细化治理理念与社会治理的各类正式制度安排相结合。应着重在社会治理目标设定、价值选择、作风习惯、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政策方针中广泛体现。其次,要把精细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的治理活动中,只有将精细文化投入实际的治理服务实践,才能使精细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再次,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回应。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并非指政府权力的进一步延伸,而是指政府在履行基本职能、规范自己权力边界的前提下,将具体实际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到位。最后,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也呈现多元状态。如果在社会治理中不对这些利益诉求作精准分析,按照传统治理模式进行管理,则很难实现善治的目标。

精准思维方式是政府管理实现精准治理的新理念

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已经具备了条件和前提,但在思维方式、政府组织结构、社会治理自身特点等方面仍存在制约因素。精准治理是以全面精准的个体化信息处理为治理基础,以科学严谨的信息数据分析为治理前提,以历史最佳的经验借鉴为治理参考,以科学有效的政策匹配为治理目的的治理过程。精准治理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政府治理“泛政治化”的治理倾向。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路径可选择、过程可控制、效果可预判、结果可评价,使政府的精准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政府管理精准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各部门、各环节的密切配合、协同运作。主要环节包括:政府管理目标化、执法环节标准化、行政评估指标化、行政责任明确化、管理技术信息化等,这些都是政府管理精准化的重要突破口。这其中有几点需要深入把握:

政府管理目标化。明确而清晰的战略目标是激励人们工作的重要因素。当下,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行政管理目标的多元化依然存在,但在多元化的目标之间仍然缺乏一套系统、协调、相互衔接的精细化机制,这有碍于政府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提升。

执法环节标准化。有了具体标准,才能进行有效监督,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是要依据精准化管理要求,使政府各项工作必须有法可依;二是要依据精准化执行原则,有效提高政府管理的执法标准;三是要依据精准化标准要求,尽量减少执法标准中的“模糊用词”和“自由裁量”,实现标准的精确计量。

行政评估指标化。由于行政管理往往定性评估多、定量评估少,很容易导致评估的模糊化,进而导致最终的激励和约束效果不佳。所以,有必要用统一、明确的指标,针对政府管理精准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评估,使行政责任明确化。行政管理只有对管理行为与管理责任的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并以制度化的形式进行固定,才能促进社会管理精细化标准的实现。

管理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信息化是政府管理精准化的技术保障。目前,要加快“信息孤岛”现象的消除,建设以共享信息、动态追踪、系统集成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管理基础通用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生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10)的阶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永加:《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人民网,2014年9月1日。

责编/谷漩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
标签: 要强   思维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