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路

【摘要】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很有必要将当代中国道路置于整个当代世界格局中进行讨论。以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为积极手段,当代中国构建面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仍是回应当下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挑战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与文明的互动逻辑

从1500年开始的全球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育而成为历史经验,并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研究计划有六个部分,即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这里,作为经济全球化具体形式的世界市场,也是世界历史的基础。

有三个基本动因决定世界历史的进程及其质量:经济、文明以及武力。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是武力从属于经济及其贸易(互市),而武力(作为权力的合法支撑)连同经济在内又从属于文明,由此形成稳定的社会存在形式,即使出现社会结构的中断,但文明依然延续,并由此重建社会的经济及其权力结构。但近代以来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霍布斯主义的现代性传统,资本主义建构起让经济与文明从属于武力的民族国家结构。19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控制世界历史的主要力量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武力,并将本来强调自然选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直接推向种族主义,推向帝国主义及其殖民主义。

事实上,代替显性战争状态的是另一种武力形式,即“冷战”,在那里,经济与文明逻辑均从属于“冷战”思维,其中,由西方确定的“冷战”格局本身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主义国家因不得不适应“冷战”及其庞大的军备体制,从而不可能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国民经济结构。“冷战”时代显然拒绝资本主义全球化,但这同时也限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武力支撑的经济贸易格局可能从属于国家资本主义,但并不从属于经济自由,资本就其本性而言,总是要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这一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因时而生的新古典自由主义(亦称“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方略就是推进经济全球化,促使西方的剩余资本再度向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就全球新格局的创造性开启而言,当代世界史的开端也许并非始自二战结束,而是新古典自由主义及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解决中国的现代性与发展问题

对上述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背景分析有益于我们正确把握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与西方推行新自由主义在同一个时间点,这不是历史的偶然。“冷战”结束是双向互动的结果。英美开启的新自由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模式重回并且构建更大范围的全球资本主义空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实际上突破了冷战背景下不断巩固、并且低效及匮乏逐渐加剧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果断转向面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吸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经验以及剩余资本,建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的互动及其结果,实际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市场及其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手段,当服从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共时空间以及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空间,如下一些原由要求中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标。

第一个缘由是客观经济与社会条件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解决中国的现代性与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相对缺乏西方发达国家的条件,包括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社会保障、福利社会以及物质条件。在此条件下,中国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早期资本主义覆辙,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定向。这意味着不能再局限于用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矛盾来审视和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要用实事求是及其发展逻辑代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抽象争论。

第二个缘由涉及到认同与归属传统。社会主义更有中国传统的渊源与认同,诸如大同理想、天下为公、族群团结、社会和谐。相反,资本主义缺乏中国传统渊源及其认同。无论是从资本主义解释近代中国传统,还是将当代中国道路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都是对中国的误读。当然,把当代中国道路的基本定向确定为社会主义,也包含着对基于小农经济的中国封建主义传统的历史批判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本质上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富强民主,并自觉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道路是在一个强势的全球资本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国际空间中,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及其道路的一贯性而确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要确立所谓人类文明的“例外状态”。

第三个缘由同社会整合与团结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切实的民族集聚效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使得中国不可能轻易接受一种有可能继续加剧扩大社会不公及其族群分裂,并且导向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主义传统。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既区别于西方新自由主义,也区别于苏联加盟共和国形态的社会主义,因而有效地应对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骤变。在多民族国家建设方面,中国还面临很多矛盾与挑战,存在很多繁重的建设任务,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断巩固的国内经济体系及国内市场

作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及世界市场,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也确定了当代世界的基本格局。但这一格局是否定型,尚未可知。而在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更是面临资本主义及其新自由主义新变化等挑战。

从一种消极的角度看,如果说当前美国一直延续了冷战思维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逻辑,甚至于主动修改延续了近五十年的新自由主义,以另一种方式回到“冷战”,那么,中国的改革开放看上去像是某种一厢情愿的设计。在如此情势下,国内不少人士也产生了退出经济全球化的想法。然而,这种看法还是失之简单。特朗普并非真的反全球化,而是拒绝一个看上去不利于保证美国优先的经济全球化及其规则体系。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断巩固的国内经济体系及国内市场、并且与世界市场高度融合的经济全球化格局。面对美国所谓逆全球化趋势,中国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置身的资本主义及其新自由主义外部空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消长关系。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设想,一旦进入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接受了新自由主义,并且也意味着接受了美国优先及其美国经济霸权。但改革开放的中国没有沿着这一逻辑,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与后面的若干个步骤间作了一定的切割,由此创造了一个从属于或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及其世界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质疑资本主义的边界的同时,也向美国模式提出了质疑,因而也提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但正因为如此,中国无意于取代美国霸权。

今天的中国发展,确实已经冲击了既有的世界体系,这是我们无法绕开的现实历史,也需要根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中国方案,形成创造性的和符合中国长远发展的理论阐释。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责编/孙垚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进路   全球化   中国   社会主义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