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尽管如此,我国居民幸福感指数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立足于共享理念,我们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自信等方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共享理念 幸福感 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幸福是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满足感,也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人们解决温饱之后,会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问题。如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界定不仅限于物质上的满足感,还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对内心的幸福追求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贫富不均、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其中共享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原则,有利于使更多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共享理念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共享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经过十九大的再次提及,成为指导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共享理念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每个社会个体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文化等方面均有获得感,进而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幸福感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实际上就是居民对自身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联合国一直将居民幸福感指数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也开始将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标准。由此看来,共享理念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伴而生的。
共享理念是居民幸福感获得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共享说到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同分享,是让每个社会成员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各方面的满足。共享理念与我们党提出的执政为民理念是一致的,也是执政为民理念最新的时代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表达。
共享理念是影响居民幸福感获得的基本要素。幸福感虽然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但这种主观的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环境基础上的,必须要以物质条件作为支撑。通常而言,每个个体对自身幸福感的认知基于对自身物质生活的满足,即日常的衣食住行能否满足自身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获得了基本的物质满足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如追求情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受制于社会发展现状,我国依然有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还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因此,只有全面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城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共享理念的实现程度与居民幸福感是呈正比的。
提升居民幸福感是共享理念的最终目标。共享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共享理念再次重申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共享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每个社会成员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最终受益者。通过共享理念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居民各个方面的获得感,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坚持共享理念,提升居民幸福感
发展经济,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奠定物质基础。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物质上的“蛋糕做大”。具体而言:第一,逐步破解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居民幸福感获得的基础和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因此,我国要坚持以共享理念为指导,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式上进一步优化,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薄弱行业转移。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提升居民内心的幸福感。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大力改善民生,让人民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促进社会公平,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奠定社会基础。目前,社会公平依然是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领域依然存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因为社会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更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形象。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党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始终不断探索,如从十六大报告中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强调要不断促进分配机制改革,特别是要注重再次分配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均展现出我们党对社会公平理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体现了时代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回应,也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决心。除了改革社会分配制度之外,在维护社会公平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拓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诉求得到尊重,提升社会大众的幸福感。
增强文化自信,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奠定文化基础。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自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5000多年不间断文明的民族,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进行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在物质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果精神文化生活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居民幸福感也就无从提升。因此,应按照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的升级、多样化发展,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只有当社会大众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才能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内心的幸福不仅是拥有物质和金钱,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和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自媒体、大众传媒等平台加强居民幸福观教育,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2016年社科基金项目“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四十年后的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HB16JY07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郭炯:《共享理念下国民幸福感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②王正中、孟祥斐、汪倩倩:《社会共享与居民幸福感:基于淮安与东莞的实证分析》,《学海》,2016年第6期。
责编/王妍卓 牛牧瑶(见习) 美编/李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