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不仅给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新平台,而且丰富了青年学生的文化生活。但是部分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博取眼球”“出奇制胜”,无视法律规范,冲破道德底线,传播一些包括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等在内的不良内容,给青年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患。
【关键词】短视频 青年 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短视频是近年来网络视频中的一个新兴产物,其主要特点是时间短、内容新。短视频应用自从诞生就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爱,并在广泛传播中迅速崛起。
短视频为什么在青年学生中备受欢迎
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原因可以从互联网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剖析。互联网具有地位平等、身份可塑、多重社交和空间穿越四大特征。其一,地位平等是指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都有几乎平等的机会在网络上发声,人们只需简单注册就可以使用某种网络应用平台。这一特点为青年学生发布和观看短视频提供了便捷渠道。其二,网络身份的可塑性是指网民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互联网平台给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的试验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年学生探索自我。其三,网络的多重社交性是指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同时和来自各个方面的人互动。短视频中主播和“粉丝”之间的互动就是互联网多重社交性的体现。其四,网络的空间穿越性指的是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可以同时接收和分享相同的在线信息,为人们分享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短视频的大规模传播。
短视频之所以在青年学生中流行,首先是其满足了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青年阶段良好的自我发展可以让个体获得幸福感,并对整个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恰好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提供给青年一个可以体验不同身份、自由展示自我的平台。此外,个体自我认同的获得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人际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过程,他人的支持与认可会影响个体自我认同的发展。青年学生通过短视频随心所欲地刻画和展示自我,并以此博得“粉丝”的支持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短视频观众的角度看,人们并非是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全部纳入式地加工,在这中间存在一个筛选的过程。人们通常对新奇的、符合自身审美偏好、满足个体需求的信息重点加工。青年学生观看短视频时也会存在一个筛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学生实际上是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认可他们的自我发展特征,换言之,他们会认为社会上有着和自身相同或类似喜好和性格的群体存在。
短视频除了满足青年自我发展需求外,也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青年学生通过简单注册就可以使用短视频网站发布视频、收获“粉丝”,如此简单快捷地满足其心理需求,会给青年学生带来很强的吸引力。网络空间的多重社交特征可以让使用短视频的青年学生们与众多用户互动,短视频中的虚拟关系还可以发展到线下成为实体人际关系。同伴是青年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同伴群体中形成发展出的青年文化具有青年学生的独有特征,独特、叛逆、追求新异等是其中的主要特点。短视频可以看成是青年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青年学生通过发布或观看短视频习得青年文化,并获得同伴群体的认可。除此之外,短视频中新异、刺激的镜头可以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
不健康短视频可能将青年学生引入歧途
部分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超常”“异常”为切入点,呈现违反法律、道德、习俗、规范等内容,以达到“博取眼球”“出奇制胜”的目的,长此以往,一些包括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等在内的不健康短视频就会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这些不良内容会让青年学生产生漠视法律、无视道德的态度。如果青年学生大量接触不良短视频,可能会认为这些视频“无伤大雅”,甚至会盲目模仿和效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会把很多社会线索过滤掉,因此,那些限制人们行为的社会因素也被削弱。在网络空间中,一些人乘虚而入传播不良短视频,含有不良信息的短视频会通过对个别青年学生的影响,扩展到对一群青年学生的影响,由此扩大恶性影响的范围。此外,网络中的信息一经发布难以完全清除,可以被人们反复查阅。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中存在的不良短视频信息产生二次甚至反复污染,难以消除。
社会心理学认为,信息源的专长和权威性对人们态度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人们通常倾向于相信权威性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人”所说的话。网络主播尤其是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主播”,往往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所传播的信息也往往被大量青年学生追捧、效仿。一旦他们传播不良信息,就会在青年学生群体中造成大规模的恶劣影响。
一些青年学生面对短视频平台上的大量信息,难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多地表现为简单模仿和盲目追捧。青年学生的一个发展特征是自我中心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在青少年期产生,在青年初期尚未完全消除,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表现是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假想观众导致个体具有过高的自我意识,并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个人神话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独一无二的、无懈可击的,这会让青年学生产生较多的冒险行为。由于假想观众,青年学生会通过冒险行为吸引他人的注意,博得关注;由于个人神话,他们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即使危险存在也与自己无关。这些特点会增加青年学生不良短视频的卷入度,从而扩大不良短视频的危害。
遏制不良短视频对青年学生的侵袭,家庭和学校的干预至关重要
培养青年学生的媒体素养。媒体素养已成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核心数字技能之一,是媒体素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青年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分析媒体中的各种信息,做到辨真伪、识善恶、鉴美丑。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表明,媒体素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和大学生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并降低不良行为。个体媒体素养的习得是一个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媒体素养的最高阶段是批判性创造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可以批判性地识别媒体信息,还可以批判性地创造信息。这主要体现为人们可以从批判性的视角分析自己创造的媒体信息对自己及社会的影响。这也就体现了媒体信息创造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对青年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
健康使用网络和媒体素养是一脉相承的,健康使用网络是媒体素养的反映,媒体素养是健康网络使用的前提。笔者之前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和大学生健康上网的表现可以分成八项:抵制不良、不可沉迷、不扰常规、控制时间、健康时限、放松身心、辅助学习、长远获益。抵制不良是指不登录和浏览暴力、黄色网址和信息;不可沉迷是指不沉迷、不过度依赖游戏和视频;不扰常规是指网络使用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控制时间和健康时限是要合理把握掌控每次上网的时长,做到自觉控制;放松身心是指网络使用要能做到有利于身心健康、压力释放;辅助学习和长远获益是指青年学生的网络使用应该重点放在帮助学习上,并对长远的人生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结合上述八项原则,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行动,给青年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干净的网络空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谢笑春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①雷雳:《互联网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②雷雳:《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③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