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福建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建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区域,推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关键词】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福建生态环境优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来福建调研时强调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福建全省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福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如果任凭生态环境恶化,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便失去了基础和支撑,因而,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这对当时经济总量并不大、经济发展任务依然严峻的福建来说,确实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抉择。面对当时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习近平同志坚定地回应:“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2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亲自掣画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即:立足于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把福建省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2002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从那时起,福建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自觉地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努力走出一条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道路。
经过10多年接力建设,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3月,福建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提出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发展目标。2016年8月,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先行先试,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福建经验。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两山”理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破了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束缚,在“矛盾”中找到了“统一”之法,在“对立”中找到了“转化”之机,在“两难”困境中找到了“双赢”之路,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就要找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福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生态+”理念做好“加法”和“减法”两篇文章。“生态+去产能”,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生态+新动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态+促技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态+优结构”,发展新能源;“生态+减存量”,坚决降低污染存量,形成福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始终牵挂的重大工程。他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亲自关心,把长汀水土流失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实施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大会战。2012年春节前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指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整体生态保护、扶贫脱贫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与惠农强农并举、治理与民生改善并行,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所有要素都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进行修复和用途管制,加强自然资源本底建设,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群落来实现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他还强调,“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福建森林覆盖率高,但大部分是次生林,造林树种较为单一、造林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压力大,生态系统功能有限。因而,要重点关注林业这个陆地生态系统质量问题。选择当地功能最强大、系统最稳定,植被最典型的树种类型,改变造林树种单一的问题。要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强化责任落实。
福建海域面积广阔,要重点关注海洋保护问题,尤其是临港工业区的科学发展应是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福建已在全国率先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按流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推出了包括河长制、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山海协作等在内的“组合拳”,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作为全国试点,福建与广东省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推进跨界流域污染联防联治,有效保障了环境安全。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食品卫生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餐桌上的污染根源在于田间地头。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打响了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战。他强调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根治。秉持综合治理的原则,福建餐桌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起食品生产加工体系和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监管体系、标准认证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信用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社会共治体系和信息体系等十大体系,全方位监管“舌尖上的安全”。
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比重小,土壤绝大部分是红壤、黄壤,肥力较低。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计划,率先建立季度环保督查制度,率先建立环保督察制度,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强化党政同责、落实属地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督企”向“督政”的根本性转变。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各级领导干部从唯GDP论中解放出来,协调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福建率先对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取消GDP考核,实施以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核。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能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十八大以来,福建人均增速达10.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划定生态保护区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保护区如何把资源变成资产?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是维护生态保护区利益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试点多数是由生态保护区和受益区的上级政府牵头,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两者之间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补偿模式往往存在补偿标准偏低、生态保护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态保护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办法,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创新。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有关。为解决这一问题,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国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组建全国首个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为全国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提供了样板。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还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省级补偿机制、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着力完善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从良好的生态中获益,对保护和改善生态负有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人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这是人类自身永续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在福建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成为人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由过去分散、自发、行业部门、局部地方的探索,变成自觉地、系统地、有计划地推进,汇聚形成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中央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37项已经形成改革成果,取得了福建实验、全国推广的宝贵经验。“长汀经验”在宁夏固原、甘肃定西等地区成功实践,有效提升了当地水土保持的质量。“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区域”成为全省上下最大共识,形成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的工作,推动福建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