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通过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相统一,塑造了开明的政治形象;通过顶层设计与民间交流相结合,塑造了和平的外交形象;通过硬实力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相融合,塑造了文明的文化形象;通过国际援助与大众传播相协调,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改革开放 国家形象 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所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国际上逐渐塑造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相统一,塑造开明的政治形象
1978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开明的政治形象。
推进体制改革,塑造民主的政治形象。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在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政治体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府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透明机制等不断加强和健全,成功地扭转了国际社会对传统社会主义所谓“封闭的社会”和“高度集权”的看法,正面评价中国政治形象的言论呈日益增长之势。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法治的完善,我国的政治形象在国际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
不断开放中国市场,塑造开放的国家形象。早在198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不断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市场,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良好经济形象和开明政治形象。
顶层设计与民间交流相结合,塑造和平的外交形象
和平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交流,只有顶层设计与民间交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更好地展现一个国家的和平外交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从顶层设计层面塑造中国的对外形象。邓小平同志强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为塑造中国的外交形象作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形象的塑造在秉承和平发展宗旨的前提下,更加凸显合作共赢的重要性。2003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倡导各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努力,缔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党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维护世界和平,强调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由此可见,在和平共处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很好地展现了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
注重加强民间交流合作,展现良好的国际形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间外交活动,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友好和善的对外形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改革开放40年,是民间交流活动活跃的40年。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五大洲举办了30余次大型中国文化年(节)系列活动,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民间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在增进友谊、促进合作、展现我国友好外交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硬实力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相融合,塑造文明的文化形象
硬实力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相融合,塑造文明的文化形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突出特点。
“两个文明”协同发展,塑造文明的中国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一手抓精神文明,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塑造文明的中国形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注意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公众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准有了普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的文明国家形象。
增强国家软实力,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在硬实力发展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形象,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成果斐然,截至2017年底,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文化中心已达35个,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同时,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产业逐年增加,文化消费持续提升,对外文化贸易增长强劲,国际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国际援助与大众传播相协调,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国际援助与大众传播相协调,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段。
加强国际援助,塑造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对外援助包括对外人道援助、经济援助、技术援助、人员援助等都在不断增加,充分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担当。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已达2562.9亿元,对外援助不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对外援助国。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地震、飓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战乱、冲突等频发,中国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提供紧急救灾物资以及经济援助,积极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努力帮助受灾国重建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向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177批次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有效缓解了人道主义危机,彰显了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同时,稳步加大援外培训力度、丰富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派出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共3万人次,派出青年志愿者近300人次,累计为受援国培养近40万名各类人才,有力提升了受援国人力资源素质,承担了一个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未来3年,中国将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等系列发展合作举措,体现了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决心”和“中国行动”。国际援助的不断扩展,向世界展现了我国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与历史担当,受到了受援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加强大众传播,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针对国际社会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中国政府重视发挥大众传播的作用,不断完善对外传播理念,创新对外传播机制。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我们要在国际上形成同我国的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宣传舆论力量,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众传播效果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传播既注重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又重视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和推广,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对外传播工作中,我们主动设置议题并主导议题议程,在掌握传播话语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不断加强,增进了对中国的好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社会树立起了文明大国、开放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掌握国际话语权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吴清清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2018年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研究”(项目编号:413100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