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改革开放坚持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思想、民本思想、均平思想,有了这些深植于中国历史土壤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改革开放才获得了长久的历史支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关键词】改革开放 传统文化 思想 【中图分类号】D1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惟邦本”“均平”等理念世代相传,成为改革开放的历史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对几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坚持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思想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纵观古今中外,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的根本动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古代典籍《周易》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德”,说明生生不息、革故鼎新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国先人还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说,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代一代先人,秉持变革求新思想,一次一次地以“变法”的方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到近代的“戊戌变法”,书写了中国几千年的变革史,推动着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给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一条历史启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诞生于中国近代大变革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为了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了改变近代中国人民贫穷境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变革。
中国传统革新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骨髓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坚持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革新思想。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发扬和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德经》很早就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不是民本思想指导历朝统治者施行仁政的结果。
以救民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发扬光大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从一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主体,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充分证明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开放车轮滚滚前行。从大包干到股份制,从农业规模经营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改革的主心骨,动员激励群众。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拍脑袋凭主观愿望行事,要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40年,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发展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工作进展的重要尺度,努力使我们的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改革开放转化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均平思想
均平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论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封建社会许多王朝都实行过“均田”政策。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一次又一次地打出了“均平”的旗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大旗。清末太平天国勾画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蓝图。革命家孙中山在中国传统均平思想基础上提出“均富”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了传统的均平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根据地实行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正是为了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对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两极分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清晰地规划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线路图。
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正是深植于中国历史土壤中,所以获得了长久的历史支撑,所以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发自内心的支持,所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新华网,2016年8月18日。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