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剔除鱼目混珠的“伪创新”

核心提示: 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我国创新发展仍面临来自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均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诸多阻碍,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为“伪创新”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伪创新”是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存在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和质量。因此,要对“伪创新”产生的关键因素进行针对性破解。

【摘要】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我国创新发展仍面临来自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均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诸多阻碍,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为“伪创新”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伪创新”是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存在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和质量。因此,要对“伪创新”产生的关键因素进行针对性破解。

【关键词】“伪创新” 创新驱动 科普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全面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更是新时代发展提出的最大需求。目前,我国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政策、社会资本、创新主体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热情不断高涨,创新活动日益频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类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不少打着创新之名而无创新之实的行为和理念也大有鱼目混珠之意。这些“伪创新”现象不仅暴露了一部分个人与群体的急功近利心态,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暴露了创新领域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

新时代,我国仍面临经济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际竞争与安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来高效推动。因此,我们必须统筹谋划,将创新置于发展全局重要位置来考虑,事事讲创新,处处谋创新。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创新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强调与保障创新发展。比如,全国科技大会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从四大方面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举措;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了重点部署和明确要求,等等。

在举国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如果将改革开放视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科技创新浪潮的标志,那么,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一批重要突破的工程技术成果,铁基高温超导、暗物质探测卫星等一批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以及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落成启用,都表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实现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多点突破。这是我国重视创新发展的最大成果,也是新时代落实创新驱动的最新基础。

创新发展问题突出,“伪创新”鱼目混珠

鼓励创新、争先创新,是展开创新实践的起点和动力,但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将创新做成落地见效的实事,是评判创新发展更为重要的标准。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创新发展目前面临着来自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均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一些阻碍。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为“伪创新”滋生提供了土壤。“伪创新”作为创新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往往会贻误发展时机、消减发展合力。因此,必须深刻剖析创新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便剔除鱼目混珠的“伪创新”。

刻意混淆创新的真正内涵。我们有过因科技水平落后而国力积弱的悲痛历史,在认清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紧密联系后,举国上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主创新,有了前所未有的期待,甚至是执念。因目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转变时期,所以,我国自主创新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中兴事件”,更让我们看到在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以及工业母机、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现实。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对于这种“扼颈锁喉”之痛,唯有从自身出发,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作出改变。正是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与需求,给了部分利益至上的人以可乘之机。创新并非等同于所有改变,真正的自主创新也不是靠技术引进、模仿推动的创造活动,它必须是一个创新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立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核心技术的创新过程。但是仍有一部分群体故意混淆创新概念,打着高科技、新动态的幌子,拿着买来的技术甚至是抄袭来的产品,打上创新与自主创新的标签,牟取利益。比如,近日曝光的红芯浏览器,它实际上是一款披着红芯外壳的谷歌浏览器。类似于红芯这种既没真研发也没真创新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只是将自主创新当成迎合国民情怀的噱头,实质上只是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营销手段而已。

评价、监管与惩罚制度不完善。“伪创新”之所以能够打着创新之名作秀,主要归因于国家与政府在筛选创新项目时,在评审政策、评价方法、监管体系、惩罚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让“伪创新”者有空子可钻。然而当“伪创新”行为以越来越多的面貌混迹创新之列时,我国现有的评审、监管与惩罚政策却没有及时更新。比如,对创新主体成效的评价体系仍然不健全,评价指标单一,只看专利数量,不看转化率;专利评审程序不透明,创新扶持、遴选机制缺乏第三方评估和足够的公平性与科学性;部分审核以纸质申报材料为主,缺少实地实物多方校验,使一些创新投机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对创新扶持资金使用审查不严格;对“伪创新”中的造假行为惩罚力度不足等。因此,一些企业没有把精力真正放在创新发明上,而是乐此不疲地为达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请“枪手”代写及购买所谓的“专利”,将所谓的技术创新包装成炒作噱头。依赖“申报专利—概念包装—资本市场获利”的发展路径,在创新成本高、“伪创新”利润大、惩罚力度小的情况下,对于这种“贴牌式”“专利‘傍身’”等“伪创新”行径的惩罚力度,远远不足以震慑让其主动终结“伪创新”行为。这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会结出真正的创新成果,反而会降低创新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伪创新”挤占大量政策扶持与经济补贴名额,使真正的创新者因为资金不足、“伪创新”的不良竞争等因素而夭折,如此一来,整个社会的创新秩序将会被破坏,陷入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怪圈”,进而打击社会的创新激情与动力,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公众普遍的科学素养不够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科技三会”上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可见,在我国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伪创新”混迹其中,对公众普遍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造成影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不够高,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首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形成了知识型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力的培养,缺乏造就创新人才的认知氛围和心理条件,即比较缺少求异和质疑习惯;重聚合思维轻发散思维,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创造性,造成了思维定势,容易束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其次,长久以来人们对科技创新概念与实践存在一个误区,即将其归为少数科学家应该掌握和从事的工作,而认为普通大众只需作为被动接收者参与其中,不需深入参与和了解。再次,我国目前科普工作实施的类型、内容和地区都十分有限。公众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往往会感性战胜理智,无法辨别创新与“伪创新”,大多比较盲从,难以发挥群众的监督与判断作用。

破解创新发展困境,终结“伪创新”乱象

创新容不得丝毫的虚伪之心、做作之态,而“伪创新”只是“皇帝的新衣”,不但无法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反而挤占了创新项目应得的政策与资金扶持,误导技术创新的决策,挫伤真正创新者的积极性,愚弄市场和消费者,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和质量。因此要比对创新领域的突出问题以及“伪创新”产生的关键因素进行针对性破解。

厘清创新的本质,剔除“伪创新”的混淆。剔除“伪创新”的关键是厘清创新的真正含义。一般意义上,人类通过创新行为改造着世界,同时世界的变化也将反馈到人类身上,通过创新行为,人类与社会的变化程度是同步的。由此,我们可以从创新与人、创新与社会两个方面来理解创新的本质。一方面,创新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最高本质。创新主要通过人的物质手段创造性和理论形态的创造性体现,其中前者主要体现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新的劳动对象的产生上,后者是创新机制的灵魂,主要是指创新作为一种方法的研究,体现于各类文献和理论研究中。因此,人类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亦是人类主体地位确立和人的最高本质的体现。另一方面,从创新的社会作用来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是通过不断创新产生出来的质变促成的,只有推动社会向前、向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行为和理念,才是真正的创新。

用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发展,用科普工作支撑创新实践。防止“伪创新”干扰正常的科技创新秩序,既要有自上而下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又要有自下而上最广泛群众的支撑。要引导与规范创新文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代我国的创新需求与国际创新形势赋予了创新文化的自觉性、开放性、民主性特征,即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解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扼颈锁喉”之痛;必须带着世界性眼光和宽广胸怀对照、借鉴、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创新元素,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改造与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必须将创新实践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亿万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标准。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思维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科普跟不上,公众的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便会不足,从而给“伪创新”以可乘之机。要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加强素质教育,增开科普类课程,鼓励高校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活动;利用互联网时代科普的“触手可及”,让更广泛的公众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法律意识和科学辨识力,面对形形色色的创新行为时能够作出理智的判断。

完善评价与监管体系,提高惩罚力度。科技研发、创新创造来不得半点假,思维上要有奇思妙想,行动上则要脚踏实地、遏制“伪创新”乱象,方能释放出驱动发展的强劲动能。要提高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创新项目评价与审批漏洞要给予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积极行动,根据“伪创新”行为利用的政策漏洞,进行针对性完善。如完善创新发明的遴选评判机制,切实了解企业是否形成了创新发明环境、创新发明作用是否凸显、对企业转型和利润攀升有什么作用;完善市场准入与行业监管挂钩的监管体系,借助科学共同体的力量,提高审核与评价的专业性,提高专利含金量,加大对地方专利质量的考核与监督。要大力推进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坚决纠正那些严重脱离实体经济需要、“贴牌戴帽”的“伪创新”,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除尽快对“伪创新”事件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加快完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外,还要建立创新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高新技术类企业进行定期监测和风险排查,完善跨地域、跨部门联动打击防范“伪创新”行为的机制,将打击“伪创新”纳入地方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导;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春立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赵建军、方玉媚:《科技 理性 创新——哲学视域中的科学技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