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党建工作在思维、功能和治理结构方面发生转变。新时代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与时俱进推动党建工作,应从拓展党组织社会空间、彰显党组织社会属性、适应新环境新关系、强化引领与号召功能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党建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 新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做好正向舆论引导工作,是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获得了新的环境和平台,因此,我们必须灵活使用“互联网+”手段,结合党建工作运行规律,及时化解矛盾,创建共享、平等的网络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实效。
新社会环境要求党建工作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走“互联网+”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封闭的社会形态逐步转向开放型社会形态,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了跨区域交流,对社会公众的思想造成一定冲击。在互动式的社会环境中,各类要素频繁互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环境,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再局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其他社会组织也着手开展党建工作,促进党员在社会各个行业、企业中都能发挥作用。这种新社会环境的形成,要求党组织必须改变单一模式,通过搭建广泛、便捷的多元平台,把分散的党员凝聚起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建工作效率,适应新社会环境要求,“互联网+”平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许多组织开始建成统一的党务工作门户,实现政策宣传、组织协调、政治教育、战线统一、党务交流等一体化运行,力求达到立体党建要求,迅速提升“互联网+党建”智能水平。从该层面来看,“互联网+”的形成,使党组织发展的各个要素充分串联起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衔接,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
网络信息技术的跨越式转变迎合了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
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思维性转变。从技术角度重塑党建管理系统、构建党建管理平台,可以降低党建工作成本,促进党建工作精细化发展。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于各类信息技术的融入,迫切需要推进党建工作从技术性思维向大数据思维转变,以提高组织执行与决策能力。具体来看,大数据通过计算数据信息,辅助党组织作出正确决策,使党建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如利用大数据转变僵硬的管理手段与模式,增强群众、党员与组织的互动;基于大数据思维,在细节判断、民意关注、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与力量融合。
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功能性转变。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已经打破原界限,从内向外延伸,即从传统的内生型功能转变为外延型功能。目前,党建工作的外延型功能更多体现在政策互动、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等功能上。在政策互动方面,互联网平台为党员和社会公众架起了沟通桥梁,鼓励社会公众通过党建云、微信等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对党建工作的建议,让社会公众不再只做信息的接受者。在舆论引导方面,要掌握网络引导权与话语权,增强焦点、热点回应,当网络舆情出现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在服务社会方面,有效创新民生服务方式,通过虚拟运营机制充分了解基层群众需求。
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结构性转变。传统的党建工作格局呈现出“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结构,容易出现参与主体权利不均衡现象,导致主体之间的关系失衡。我们既要肯定这种治理结构的集中性、高效性,又要认识到其中的组织僵化、官僚主义等问题。在社会组织与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要通过网络更好地治理。首先,要体现主体平等性,公民与党组织都是治理的主体部分,与党组织存在互助共赢关系,要利用条款协议加强良性互动。其次,要体现政党治理的引导性,通过党组织增强网络的权利与资源分配。最后,要体现治理结构的系统性,通过网络治理,提高治理反应速率。
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治理性转变。在传统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中,参与各方往往被动执行各级党组织的政策与决议。在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下,各级党组织和主体间的资源、关系与权利重构,彼此关系不断更新,使党建合作共治成为可能。由传统“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机制转向合作共治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在民主协商方面,互联网突破了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社会交流更为便捷,同时也让社会主体与各种问题日益多元化。在公民合作方面,互联网为公民拓展了参与渠道,使党组织双向机制得以构建。在问题治理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帮助党组织获取更多民意信息,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优化党组织进入新社会空间的“端口”。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需要正视现实,理性认识党组织现在与未来的发展空间,促进党组织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首先,顺应民众与市场要求,加强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党建工作合作。党组织“入场”,不仅要做到去政治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开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党建合作大门,与新社会空间达成共识,实现平等地协商与合作。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自身,提高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力。“入场”是引导社会的“开门砖”,和传统组织相比,“网络入场”更容易被主体认可。党组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自身的优化与改善,更易于与新社会空间建立连接,提高对新社会力量的引导力。
促进党组织再造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党组织需要注重协调各类社会关系,确保有效促进利益均衡、关系协调,更好地提高社会协调力、凝聚力、引导力。从实践来看,党组织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社会价值,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群众。因此,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公共建设,引导和协助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社会公众认可,尤其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增强社会空间内自治组织的党建工作能力,同时,作为具有高度制度化和共同目标与利益的特定组织,党组织势必要再造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客观审视党组织与社会、自治组织、群众的关系,促使党建工作“接地气”。
推动党组织适应和协调新环境、新关系。为了实现党组织功能延伸,必须建立良好党社关系,协调党建管理工作。就党社关系本身而言,随着改革进程加快,政党与社会从政治社会变成社会政治,以自主、公民、社会意识为特点的社会组织要求各级政党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形成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党社关系。就党组织和党员关系本身而言,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传统的单位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员的社会属性越发明显。所以,党建工作不能只要求党员贡献力量,更要满足党员自身需求,借助网络技术增强组织交流,鼓励党员主动参与各种党建活动,提高党组织影响力。
强化党组织社会引领与号召功能。在信息快速革新的前提下,党组织要将自身置于社会中,主动适应互联网建设要求,积极营造新的社会空间,引导和号召其他主体发挥最大作用。面对网络虚拟空间,党建工作需强调社会属性,利用网络技术与虚拟空间的多元性,唤起党员与社会的认同,从虚拟空间与社会生活中对党建工作进行定位,让基层党组织逐步成为群众靠得住、信得过的组织;党建工作还要重视人文性,为党员提供精神关怀,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呵护和温暖,以提升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为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SB02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少斐:《运用网络平台实现党建功能全覆盖》,《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