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心田

核心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但当前,一些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且依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但当前,一些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且依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是传承中华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优秀价值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为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于大学生立什么德、做什么人、怎么做人等问题,我们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就本质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都有很大的益处,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面临一定的阻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破解。

一些高校对物质文化的重视胜于对精神文化的重视。长期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必然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有些高校在校园建设上着重于在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设施等物质条件上下功夫,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些高校尚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深入认识。传统文化进高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然而,在当前的课堂结构上,仍然存在教育内容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教学短板,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真正融入高校课堂。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为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大学生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产生厚此薄彼的心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高校遇冷。同时,我国高校教育多以技能型、操作型、理论型培养为主,对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一些高校“重术轻道”的教育理念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人格塑造,还会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导致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知识与人格、科学与人文、能力与德行之间的失衡。

高校应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逐步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处于高层次阶段,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应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应从多方面发力。

高校应更多地在校园文化空间的营造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大学校园中的景观、建筑等空间布局应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彰显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获得大学生的普遍认同。高校应致力于建设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文化韵味十足的大学校园,引导大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人文精神、历史底蕴、优秀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如可以建设一些古雅的亭台、楼阁、廊道,也可以在校道中增设传统经典章句标识,让学生随时可见、随处可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不仅如此,高校还要加强校风建设,制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行为规范,以进一步指导、规范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不断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高校应着力打造“文化型”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堂教学。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其中指出:“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对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有效之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尤其要注重对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高校还需要对现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

高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研究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呈现给学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不仅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上下功夫。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教师应注重对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要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另一方面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作者均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兵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8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18年5月14日。

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14年4月1日。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④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2016年12月8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心田   中华   传统文化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