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他一再要求我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
这种赶上时代的思想和放眼世界的眼光,对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道路的开辟,起了重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曾经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不仅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自己还浑然不知。“文革”一结束,才突然发现,外部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已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除“球籍”了。
为了了解世界,1978年春夏,中国组织了两个特殊的赴国外考察团。一个是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杨波、钱正英等参加的西欧考察团。另一个是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等参加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团。
考察团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开眼看世界,深感世界之大、变化之快,中国不应自我封闭,而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考察团回国后,向政治局整整汇报了一天,并分别撰写了很有分量的考察报告,上报中央。
为了借鉴和吸收海外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专门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的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建设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等参考材料。这些材料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和思路。老一辈革命家看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和内在联系,下决心实行对外开放,尽快赶上时代潮流。
对外开放是与改革联结在一起的。邓小平说,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到创办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实行互利共赢战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中国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