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8年9月27日,浙江省“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图为颁奖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摄
塞罕坝“一号风景大道”
新华社发
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
新华社记者 彭 源摄
夏日塞罕坝
新华社发(陈晓东摄)
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中国在生态治理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在荒地,还是在沙漠,抑或是在农村,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出的努力,世人瞩目。
塞罕坝,蒙语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北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然而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美丽的高岭”破败不堪,林木凋零,人迹罕至,一片荒芜。
1962年9月,36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吹响了“向塞罕坝进军”的号角,一路北上,踏上海拔最高1900多米的塞罕坝。塞罕坝林场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建设这样一个林场,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保持水土,同时为减轻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无畏艰险,义无反顾地展开绿色攻坚,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造林传奇。
塞罕坝人牢记使命,咬紧牙关,攥紧拳头,挑战血肉之躯的生存极限,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交手,向一寸一寸的荒土要绿色。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三代塞罕坝人成功将这片荒原变成林海。
如今,塞罕坝拥有上百万亩人工林,共数亿棵树。在这里,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超过了世界森林的平均水平。今天的塞罕坝,还是“中国天然氧吧”创建示范点,被誉为“华北绿肺”,不仅仅具有阻沙蓄水的实用功能,也成为了人们外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中国在塞罕坝创造的生态奇迹令全球瞩目。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出的颁奖理由是:“来自中国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获得其中的‘激励与行动奖’,他们将荒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
“他们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并保障了清洁水供应。”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这样称赞塞罕坝的壮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纳伊桑·萨巴则表示,“地球卫士奖”经历了最严格的评选,获奖者都是全世界在环境保护领域最为杰出的事例与人物。“通过这些获奖者,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之中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塞罕坝的造林事迹也获得了来自世界的称赞。许多国家表示,要将塞罕坝的绿色样本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来自非洲的菲利斯·恩甘加表示:“在非洲,大部分未开垦的地方是沙地。中国有能力改变沙地生态,这是我们特别需要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拓展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我们的生态系统,应对食物危机等情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区域气候变化规划协调员理查德认为,塞罕坝这个项目把中国北部的荒漠变成了肥沃的农林生产地,这样的技术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复制,不仅可以应对沙漠扩大化的挑战,而且可以把荒漠变成丰收之地,这正是这个人口增长的世界所需要的。
的确,塞罕坝林海属于中国,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则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