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江苏省常熟县白茆公社山泾村,24岁的高德康等11个农民组建了一个缝纫组,用8台家用缝纫机起家创业。好比一个起点,高德康和波司登的故事就此展开。
“1978年,改革开放给大家带来新的希望,我们缝纫组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变革的气息,成立了‘山泾服装厂’,开始为周边城市的一些单位做加工。刚开始的十多年,我们经历了从来料加工到代工再到贴牌生产的历程。”如今波司登品牌创始人高德康回忆起那些往事,仍记忆犹新。
当年,为给上海的服装企业做来料加工,天还没亮,高德康就要骑上他那辆“二八”式自行车,驮着一二百斤的货一路狂奔赶往上海,取到布料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在当天赶回村里。这样来回一趟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生活,高德康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好几年。靠着这股劲儿,高德康和他的服装厂一步步走出农村,走向全国。
1992年,不甘“为他人作嫁衣”的高德康投入2500万元建设新生产基地,引进生产流水线,扩大生产规模和产能。也是在那年,高德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波司登”并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波司登”国际商标注册,迈出打造自主品牌的步伐。此后,波司登确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发展活力,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企业”。
但发展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1994年,踏上自主创牌没多久的波司登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23万件羽绒服只卖出8万件,余下的只能积压在仓库。更糟糕的是,银行还有几百万元贷款要还,手下尚有几百名员工等着发工资吃饭,波司登走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怎么办?高德康当然不会轻易认输。最终,通过创新市场销售模式,凭“反季销售”带来宝贵的回笼资金,波司登得以摆脱困境。
“那之后,我们立足市场,大刀阔斧地对产品定位和企业管理进行改革,并引入时装要素,将当时羽绒服中的绒朵含量由30%一举提高到70%,后来又提高到90%,开启了中国羽绒服的‘时尚化’革命,并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高德康告诉记者。
高德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波司登的闪光时刻——2007年,高德康成了波司登闪光时刻的主角——那年10月11日,身穿红色马甲的他满面春风,走进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敲响了波司登上市的钟声。自此,波司登站上品牌国际化的新起点。
如今,波司登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羽绒服第一品牌,在中国市场拥有6大生产基地及4559家羽绒服业务零售网点,从1995年到2017年连续23年中国市场销量领先。然而,高德康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从品牌、产品、渠道、运营、智能制造等多个方面对波司登进行全面改革,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产品已远销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
高德康一直认为,波司登40多年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波司登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凭着一股敢闯敢干的拼劲,抓住改革开放的一次次机遇,最终成就了我们的创业梦想,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奋斗故事。”高德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