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农村宣教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马克思主义建构环境,通过完善宣教渠道来构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以及提升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理论水平,不断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农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我国农村宣传推广普及,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在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党的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更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新时代,我国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全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制约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广大农民正在分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但客观而言,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依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因为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整体贫富差距扩大,使得部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在下降,进而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农村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削弱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更是文化领域的较量。在发达国家加大与我国经济合作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也开始进入我国,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开始进入农村,农村社会价值取向也日渐多元。在多元思潮的激烈碰撞下,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和判断力,导致其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御力有限,容易受其影响。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地区普及程度不太高,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有限,接受程度也较低。再加上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进一步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的大众化进程。
宣传力量的薄弱以及传播媒介的匮乏影响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负有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职责。当前,少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较差,组织涣散比较凸显。而部分地区的党员干部数量、人员结构不太合理,文化程度也不高,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因为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的掌握不足,难以肩负起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宣传推广的重任。更有部分农村地区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干群矛盾比较突出,影响了党在农民心中的威信,这也是阻碍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就传播媒介而言,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互联网、自媒体等各类新的传播渠道在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普及率不高,没有及时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与这些新媒体进行结合,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效率。
完善传播方式以及优化传播内容,为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宣传,一方面必须要关注农村现实环境,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普及;另一方面要依托于农村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大宣传效果。具体而言:一是依托于互联网,建构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在传统广播电视和报纸传播的基础上,还要运用互联网、各类客户端、公众号、自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及时性。二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在农村地区的新形态,构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本的内容和语言的形式。纯粹的政治说教以及脱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话语体系均是行不通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农民的排斥。因此,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需要丰富其传播形式和语言体系,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结合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农民实际需求进行宣教,构建适合于农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发展实效,使之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无法有效推进。因此,要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必须要大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农民教育等领域的制度供给和资金支持,切实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第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各地要按照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现状,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乡村的制度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模式。第四,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要关注农民实际需求,以其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积极改善流通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增收。显然,只有解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解决了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获得农民认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在农村地区深入推进。
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切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转变,净化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而言:其一,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党员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论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育、课程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基层党员干部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而不断提升基层党员的理论水平。当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得以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向农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才能得以更好发展。其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与农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农村学校教师、大学生村官、退休基层干部,发挥这些群体的理论水平,提升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宗族领袖、乡村贤人、乡村能人,发挥这些群体的道德模范作用和意见领袖职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构建一个“农村微平台”,丰富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渠道。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唐海潇:《当前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不足、成因及对策》,《理论研究》, 2016年第6期。
②阮晓菁:《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责编/陈楠 孙垚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