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致力“五个坚持” 提升治理效能

——都江堰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实践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项桂冠”,市域常住人口79.8万人,基层党组织1622个、党员36383名。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期间出现的塌方式腐败等因素影响,群众一度对党委政府信任度下降、满意度不高,全市信访总量居高不下。近年来,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尊重和依靠群众,建立“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长效机制,通过党员联户、社区赋能、组织引领、办好家事、整合资源“五个坚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走出了一条让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双满意”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坚持党员联户,解决干部沉不下去的问题

社区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在社区执行得如何,党的执政基础在社区是否稳固,从根本上取决于社区党员的群众工作。前几年,我们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柳街镇,引导群众开展“扫把革命”,在全镇15个社区、167个院落健全院落组织架构,建立乡镇干部包片包村、院落党员联户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引导居民以100户左右为单位,建立105个院落管理委员会,群众按照20元/年/人的标准缴纳卫生管理费实施“自我服务”,然而由于没有解决好百姓的身边事,导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得到全面有效开展。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把发现问题摆在第一位,规定镇村干部每周二定点包片“走院子”,倒逼党员干部下沉到院落,与群众交流谈心,对群众诉求建立问题台账、逐个研究化解。不到半年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60余条、化解问题1100余个,全镇连续三个月实现零信访、无一件治安事件和刑事案件,百姓主动缴纳卫生管理费用,并成立了院落管委会。

“扫把革命”的成功使柳街镇由过去位置偏僻的纯农业镇发展为成都乡村旅游新名片,2018年1—10月共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同时,该地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成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举办地之一。以柳街镇作为现场教学点的成都村政学院,也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党员教育基地、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为乡村振兴基层研究基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乡村振兴研究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坚持社区赋能,解决服务聚焦不准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所在的行业不同、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都江堰市面临空巢老人多、上班族多、外来人口多等问题,群体诉求多元化、差异化,社会治理面临社会阶层多元化、社会关系复杂化等新形势新任务。为此,我们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开展个性化服务,推行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按需设置“众筹厨房”、四点半学堂、书画室、舞蹈室、健身房、创新创业工作室、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之家、农村专合组织和社会组织之家、城乡电商平台等个性化功能,解决群众身边的切实问题。比如,城区灌口街道太平社区通过社区提供场地、商家居民众筹方式开办 “众筹食堂”,对60岁以上、70岁以上、80岁以上居民分别按照8元/餐、7元/餐、6元/餐收取成本,对外来务工者一律按10元/餐收取成本费用,既解决空巢老人用餐问题,又为外来务工者提供方便。同时,柳河社区制定了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通过收集群众意愿、居民商家自愿认领公益项目等办法,解决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活动中心也真正成为 “居民之家”,使“邻里事情社区办”成为现实。

坚持组织引领,解决政策落不到底的问题

百姓往往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政策执行的末端是否公平公正,是基层党组织取信于民的关键。由于灾后重建期间的干部作风和政策执行问题,导致百姓对政策能否公平公正落实存有疑虑,对党委政府、村社干部的信任度不高。在此情况下,我们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树基层组织公信力的重要契机,在棚改地块成立临时党小组和“自改委”,组织开坝坝会、院落会,让大家面对面沟通,用少数人带动多数人,靠多数人督促少数人。比如,紧邻都江堰景区的伏龙社区棚改地块,由于地理位置好、群众期望高,过去二十年内曾经多次动议拆迁均无果而终。然而在这次拆迁中,社区党组织首先把各个楼栋中的党员找出来,打破其不同的支部隶属关系,建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先签”,并将党员签字情况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房屋拆除,且没有运用强拆手段,没有出现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既解决棚户区改造中最难的意愿协调问题,又让百姓看到基层党组织的崭新形象。近两年,都江堰市棚户区改造涉及上万户居民,川西林盘整治、绿道建设等工作都涉及到房屋和土地征收,但没有因此而出现群体性上访,信访总量逐年下降,2018年1—10月同比下降15.39%。

坚持办好家事,解决邻里难以处理的问题

农村问题繁琐复杂,如果处理不好或不及早处理,就会酿成大事,甚至发展成治安、刑事案件,影响社会稳定。都江堰市坚持从一些百姓不好处理的家事上着手,让邻里关系好起来,让支部的影响更具体、更实在。比如,向峨乡棋盘社区是地震灾后重建集中上千人的安置小区,百姓在大事小事上有请客随礼的习惯,过去一次请客每户要送400元以上,连续吃三天,全年酒席过百场,礼金数额和酒席规模攀比风气日盛。我们把这项工作视为社区治理“大事”,引导社区依据村规民约规范酒席操办,比如哪些情况可以办酒席、送礼标准不能超过100元等,这项举措得到群众支持和遵守。现在社区每年酒席不超过30场,乡风文明得到有效改善,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

坚持整合资源,解决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

好的作风是战斗力、凝聚力,但好的作风解决不了全部问题,特别是推动发展的问题,更多要靠政策措施、基层推动来解决。从长远来看,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集体的能力强起来,才能让百姓有盼头、有奔头,才能让村级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都江堰市基层组织资源、能力有限,特别是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普遍较弱,多数社区处于“空心社区”的尴尬境地。对此,我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展财政投入量化入股试点,将财政补助资金作为股份量化到集体经济中,再由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搞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比如,天马镇禹王社区合作社整合财政补助资金900余万元,参与投资3.1亿元的 “玫瑰花溪谷”项目建设,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投入额的4%固定分红;胥家镇金胜社区乡村旅游合作社整合政府补助资金,与企业共同出资修建停车场、旅游道路、超市、农产品售卖点等,并明确经营范围和收益分成比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年收益20万元。尽管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集体经济有了源头活水,使村“两委”独立解决村级公共服务问题成为可能,服务百姓也更有底气。

【本文作者为中共都江堰市委书记】

责编:赵博艺 / 蔡圣楠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