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科技视野 > 正文

开创新时代达川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核心提示: 达川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难题,奋力开创新时代达川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达川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机遇,多端发力,强力转型,走出了一条符合达川实际的转型发展新路。五年来,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攀升,多项指标在全市排名位列前茅。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7%,5年增长1.8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6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入全市第一方阵,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  走出达川转型发展新路

转出发展新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 深挖改革开放红利,全面激活发展潜力。深化改革增动能。“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取消行政许可事项45项、公共服务事项74项,优化并联审批服务,落实全程代办制,完善政务服务“一窗通”审批模式,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55个工作日,投资创业活力有效激发,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3301户,同比增长64.6%。创新驱动强“引擎”。精准对接高校科技资源,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合作项目5个,申请专利94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对外开放引“活水”。围绕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包装亿元以上项目8个,成功引进投资10.5亿元的深圳国信达新能源及液晶电视周边线材生产线项目、投资20亿元的四川丽天牧业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可持续循环发展等重大项目。五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37个,到位资金434.5亿元,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转出产业新格局。紧紧抓住优化产业结构这个“牛鼻子”,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经济发展逐步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化技术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关停煤矿34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石墨烯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达川,纺织、机械、建材等传统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业总产值达42.5亿元,年均增长4.1%。农业“5+5”工程深入实施,成功打造达川乌梅、安仁柚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迅猛,新培育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蔬菜主题公园2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农业产业化项目1个。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新增城市综合体1个,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新增电商企业168家、现代物流企业150余家,打造区级电商物流中心1个,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秦巴物流园区450万吨货场建成投用。达川商贸物流园区全面建成,年销售额突破154亿元,5年增长4倍。

转出城乡新面貌。坚持拓空间、提品质、促统筹,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建设加速推进。三里坪、翠屏山、小河嘴建设阔步向前,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8平方公里,人口达30万,五年净增加10平方公里、8万人,南城实现从“镇”到“城”华丽转身。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石桥镇入选全省第一批特色小镇,麻柳镇在全省“百镇示范镇”建设中走在前列,河市镇、亭子镇纳入全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积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一批城市公园、停车场建成开放,77条小街小巷整治提升,14个港湾式公交站台改建投用,6条城区主干道竣工通车,10条断头路成功打通,城市宜居程度显著提高。城乡条件全面改善。五年来,改善提升县乡道路700公里、村道1700公里、社道7100公里,创建为全市唯一、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农村道路发生深刻变化。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五年来完成投资18亿元,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区乡村三级河长上岗履职,8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绿化达川”深入实施,新增森林面积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转出幸福新生活。坚定落实民生至上施政导向,民生支出占比达71%,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得到有力回应和有效解决,发展成就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幸福。脱贫奔康成效明显。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工作,2014年以来,累计减贫7.7万人、退出贫困村114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2017年分别达30674元和14306元,是五年前的1.66倍和1.77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薄弱学校43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顺利通过。36所乡镇卫生院新(改)建完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顺利南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4个,新增城乡公共文化活动面积11万余平方米,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五年解决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403套,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社会救助大平台创新搭建,39个救助事项实现网络化审批、办理和监督,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及国办刊发推广。“十大民生救助制度”深入实施,累计投入救助资金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0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116万人次。

统筹全面发展  达川布局未来发展创新

谋发展之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抢抓新一代产业革命机遇,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精准发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转型升级主引擎。立足产业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一手抓传统产业存量改革提升,运用新技术、新思维、新业态改造提升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新兴产业增量培育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让“新树深扎根”,实现产业发展“双擎驱动”。打造转型升级主阵地。围绕“三大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阵地质变增效。加速达川商贸物流园区转型,加快建设五金科技城、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重点项目,全面完成骨干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完成空港新区产业专项规划,实施《空港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中小微企业集约集聚发展,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产业新城。打通秦巴物流园区“一纵三横”“主动脉”,完成“一平台、三园区、三基地、六中心”基础设施,建成“秦巴地区现代综合物流高地”。突出转型升级主攻点。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出台《工业振兴发展二十条意见》,扶持引导企业靠大联强、抱团发展,形成活力强、效益好、梯次合理的产业链集群。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补齐加工、贸易、农旅三大短板,引进乌梅、柠檬等精深加工企业,锻造提升“中国乌梅之乡”品牌形象,促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打造升华广场、南大街特色商业街等核心商圈,提升商贸服务品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型先导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抓统筹之策,建设幸福美丽达川。紧扣达州市川渝陕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树牢“一盘棋”理念,主动融入达州“双百”城市战略,建设山环水绕、景城相宜、文城一体的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统筹城乡布局。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优化调整翠屏山新区规划,编制亭子新区等控规,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多规融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四好村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提升乡村风貌。坚持建管同步。高水平打造三里坪、翠屏山等城市新区,大力推进南坝滨江路等棚户区改造,建成一批城市公园。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围绕提升城市干线路网,建成一号干道二期、长田大道东延线达川段等城市道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管理强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乡环境“五治”“三化”工作,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注重生态保护。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防治四大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和“绿化达川”行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深入落实“河长制”,实施天然林保护、身边增绿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强江河湖水资源保护,抓好巴河、州河等主要流域沿岸的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修复。完善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常态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让达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务固本之实,繁荣社会民生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惠民,打好保障、服务、精准“三张牌”,夯实民生根基,提升幸福指数。打好保障牌,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道路、饮水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要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社会救助大平台,落实“十大民生救助制度”,提高救助实效。配合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断提高参保率。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改造棚户区和农村危房,实现住有所居。打好服务牌,突出品质教育服务,大力引进绵阳东辰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建一批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精准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突出全民健康服务,推进“健康达川”建设,搭建医联体,完成区中医院门诊大楼、区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突出特色文旅服务,筹备巴文化国际论坛、巴文化节,建成巴文化演展中心、民俗博物馆,打造巴文化高地。依托“三山两河一湖”旅游资源禀赋和“十大乡村旅游景点”,大力推进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康养等差异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打好精准牌,紧扣“摘帽”目标,坚决打好基础达标战、产业提升战、沉底帮扶战等“九大战役”,确保2018年摘掉省级贫困区“帽子”,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行创新之举,激发跨越发展潜能。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增后劲、以科技激活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奋力开拓跨越发展新局面。以改革推动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方式,促进要素配置优化和生产结构调整,加速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农业农村、国资国企、城市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解决制约达川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破除制约发展的制度藩篱,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潜能。以开放支撑创新。发挥境内的达州机场、高铁站等区位优势,加快融入川东北城市群和达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融入全国全省开放发展大格局,营造最优的法治、政务和政策环境,打造最佳投资洼地。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借助“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渝洽会”等平台,实施“达商回引”工程,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在开放合作中借势借力推动转型发展。以科技激活创新。发挥社会创新潜能,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构建“三位一体”孵化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在达川”品牌。鼓励企业创新争优,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多种手段,重点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专家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等院校长期合作关系,争取达成更多院地合作项目。

责编/韩冰曦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