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国际产能合作对国内外市场对接融合的意义

为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务院于2015年提出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国际产能合作”在合作机制、贸易体量、市场规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等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下,深刻理解“国际产能合作”的战略意义,对于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面临着三种“双向压力”的现实困境

中国制造业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面临着三种“双向压力”:

第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新兴国家低端抢盘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引发了发达国家将高端制造业和资金撤离发展中国家并回流本国的浪潮。美国于2016年2月出台了《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德国于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了《工业4.0》,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日本也发布了《2014制造业白皮书》。以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等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必将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构,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亚洲国家“成本洼地”的优势逐渐丧失,从而使得拉美地区各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制造业的海外市场以及国际分工地位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挤压。

第二,我国制造业产能优势和市场劣势长期“双势”并存。在传统的“产品加工”和“产品输出”海外市场模式中,中国制造缺乏自主品牌,长期扮演着“国际代工厂”的角色。一方面,中国具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能力,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上具有显著“产能优势”。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我国从2009年起连续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第一大国,总体规模约占全球总量的1/3。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市场劣势”十分明显。入世以来,尽管美国声称中国制造业实施了所谓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但实际上我国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相对低端的消费市场,不仅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而且游离在发达国家领导品牌商构建的核心价值链之外,受控于国际市场并缺乏可持续性。

第三,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和国内经济换档“双向”调整。中国制造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均已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一方面,2009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国际贸易格局步入了深度调整重构阶段,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贸易打击,极有可能触发新一轮的国际贸易格局构建,我国制造业的海外市场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优化我国制造业结构,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输出的重大转变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目前面临需求增长缓慢、综合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中国制造业海外市场战略亟待调整,否则极有可能陷入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双重被动的局面。

“国际产能合作”是破解中国制造业三种“双向压力”的基本方向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既是优化全球分工体系、推动国际合作新平台建构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中国制造业海外市场三种“双向压力”的良好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实现中国制造业海外市场模式的“三方面转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第一,谋求中国制造从“产品输出”向“资产输出”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着比较典型的储蓄短缺和外汇短缺同时并存的“双缺口”格局。而现阶段中国的“双缺口”格局已经转变为储蓄和外汇“双过剩”的局面。“国际产能合作”是将优势产能向制造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输出,不仅会促进中间产品输出,而且还会带来大规模的资本流,大量的国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资产为中国制造“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资本金支持。此外,长期以来,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收支账户持续“双顺差”蕴藏着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会带动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有利于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损失。

第二,谋求中国制造从“产能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持续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根本目的是通过海外合作经营推进制造业的产业输出和能力输出,是基于中国优势产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海外市场战略转换,输出边际比较优势产业有利于实现本国与“合作方”之间的垂直分工体系并带动本国技术以及设备的出口。“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消化国内优势产能,消解“产能过剩”问题,也能够促进较为成熟的相关产业高性价比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的输出,实现从产品市场到技术市场的跃位。

第三,谋求中国制造从“产品买卖”关系到“合作共赢”关系的实质性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的大国责任担当。在“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中,交易的消费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发生了变化,输出国不仅能够为输入国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而且会更深层次地嵌入当地市场(生产、销售和文化融合),带动合作国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这是对传统“买方—卖方”关系的颠覆,有利于激活产业链上下游的有序循环和增加双边关系的深入,也有利于中国全面地参与全球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的高标准自贸协定谈判和全球经济活动。此外,与“产品输出”模式相比,“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也将更好地响应合作方和合作国家的发展计划与实际需求。

“国际产能合作”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引擎

“国际产能合作”具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战略价值,其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产能合作”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将外部环境变化当作谋划国内发展重要变量,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途径。自2018年年初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大事件。为了阻止中国拥有国际金融话语权,美国开始反全球化行动,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观点,与美国反全球化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他强调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国际产能合作”是基于我国优势产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海外战略转换,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持续提升;此外,“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向合作国家输出国内优势产能,弥补部分发达国家土地、劳动等生产成本过高造成的产能劣势,同时促进推动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体系建立。

第二,“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现全球制造业资源高效配置。世界各国资源禀赋不同、比较优势各异,中国制造业产能优势明显,但长期处于“高制造低创造”状态,整体技术水平相对不足,且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将优势产能向工业体系尚不完善、制造能力欠缺的国家输出,不仅能够为输入国提供资金、产品、服务,并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嵌入当地市场并获得当地资源。而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则有助于引资引技,在合理开发国内要素、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同时,推动制造业海外战略由简单产品买卖型向相互投资复合型转变。

第三,“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对接。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庞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制造业要面向国内市场,但不可忽视的是,国际市场对于调节国内要素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产能合作”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协同发展,通过国内优势产能的输出不仅可以减轻中国制造业产能负担,同时可以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此外,“国际产能合作”在引导产能对外流通的同时,也促进了境外消费回流,促进两个市场的协同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市场培育与国际市场地位构建的互动融合机理与对策研究”(项目号:714732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李 懿 / 贺胜兰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