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新形势下地方财政如何更好开源节流

近年来,十堰市张湾区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落实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强化和完善支持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等有效措施,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区级财政收支矛盾日渐突出。对于如何应对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湾区财源发展现状

2014年至2018年的五年,张湾区经济生产总值从402亿元增加到550亿元,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13元;规模工业总产值从734亿元增加到750亿元,年均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92.4亿元增加到151亿元,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由7.6亿元增加到14.2亿元,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19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年均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由177.1亿元增加到235亿元,年均增长5.8 %。张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汽车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工业方面形成了以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29.4%(2016年数据),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8.5%。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通过管理创新、服务升级,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万达广场、昌升、红星美凯龙、希尔顿酒店开业运营,为张湾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万达广场实现销售2.2亿元,在全国170家已开业的万达广场中排名前30,商业人气不断聚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3%,较五年前提高3.4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辖区内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迅猛崛起,电动车、电池正极材料等2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生物产业园列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8家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发展;“互联网+”快速兴起,创库123、梦想小镇、1铸材网、阳光智慧岛、天泽文化金融平台等新业态聚集发展,新经济总产值突破60亿元。

发展空间快速扩展。整理山地2.6万亩,工业新区、生物产业园、汉江商贸物流园竞相崛起,发展空间成功打开。汉十高铁十堰北站落户张湾,十白高速、十堰大道、发展大道、风神大道、十竹路张湾段等10余条城乡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城乡骨架扩展延伸,中心城区功能稳步优化。

当前张湾区财源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税费改革和减免税等政策的出台,导致区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在连续几年收入高增长的情况下,税源呈现萎缩趋势。同时,在国家不断出台的民生保障政策、政策性增资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等增支因素的影响下,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导致收支平衡难度不断加大,收支矛盾越发明显,财政运行趋于困难。

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经济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一是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以2017年为例,国家一二三产业占比为7.9:40.5:51.6,湖北省为10.3:44.5:45.2,十堰市为11.2:48:40.8,张湾区则为0.8:69.9:29.3。由此可以看出,张湾区经济结构依然不够优化,整体对东风公司、汽车产业依懒性较大,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实体经济依然困难。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张湾区工业关停企业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汽车制造业一主独大,1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车及配件制造企业126家,占比为67%;工业总产值占比达81.2%。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新动能依然偏弱。当前张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从总体运行态势来看,传统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转型瓶颈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消费热点、绿色经济等新动能规模仍然偏小,动力接续期间运行压力较大。从产业供给侧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不足问题较为突出。2017年张湾区新增规模(限上)企业共计36家,退出转走34家,净增2家,净增企业个数较少,对整体经济增速拉动作用较小。同时新培育的工业、商贸、新经济企业还未完全发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

新形势下加强财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在新形势下,加强区级财源建设,增强区级地方财力,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区级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已成为张湾区政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抓好新形势下的财源建设,只有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不断探索和寻求财政收入增长点,财政经济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持续优化改善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改善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法,扎实推进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

把握逐步退出和合理介入的关系。当前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必须退出生产领域和竞争性领域,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退出只能是渐进的、逐步的。由于张湾区先天性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不仅不能远离财源建设,而且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强化管理服务,转换支持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活跃地介入财源建设。

把握政府目标与财政能力的关系。量力而行应是地方财政支持财源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地方政府不能直接确立财政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目标,更不能超越财政承受能力以借贷、担保等方式举债建设。在当前财政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尤其要努力避免这种政府发话、财政出钱的被动、低效的作法,遏制以政绩需要代替市场需要、以财政风险代替企业风险的“越位”行为,理顺政府、财政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把握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目前,张湾区财政还只是“吃饭财政”,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扶持内涵扩大再生产,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走集约经营之路。对于外延扩大再生产,只能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后审慎进行,并要严防决策失误。

把握扶持财源与追求效益的关系。培植财源,效益的最终体现就是税收。片面追求企业产值上的“块头”,以至于投入多、产出少,大量国有资产损失,财政也因此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区级财政必须把税收的多寡作为支持各类财源的首选条件,以财兴税,以税聚财,将“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效益财政思想,贯穿于支持各类企业的全过程,以效益论成败,以利税论英雄,理直气壮地扶优限劣,支持高效益财源,限制低效益财源,抛弃无效益甚至负效益财源,使财源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随着国家近年来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突出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财源建设要注意以“有形”之手弥补市场“无形”之手造成的缺陷,立足建立持续、稳固增长的收入机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制订中长期财源建设规划,确立政府支持的产业重点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财源建设的调控政策措施,确立产业发展目标,保证财源建设的健康、长远、高效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强基础建设,培育完善市场。在“吃饭财政”的格局尚未改变,市场作用日趋显现的情况下,区级财政应在保证日常支出、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将有限的生产建设性投入到“市场失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财源建设目标,着力建设公共工程,优化公共服务,强化公共管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经济运行秩序,为市场发育、物畅其流创造条件,力争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少担或不担风险。

支持重点税源,巩固支柱地位。作为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第一步,集中财力培植壮大纳税大户和主体税源,夯实工业企业的支柱地位,是区级政府提高收入质效、促进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出路。为此,要力所能及地捆绑使用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重点企业结构调整,创造产业优势、规模和特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推动产品产业结构由单一品种向系列化、配套化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夕阳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朝阳产业转变,由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转变,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关联性。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搞好配套、延伸和系列开发,努力创造精品名牌。

加大科技投入,培植新兴财源。要立足长远,配套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特别是要坚持集中财力,扶优壮强,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和生产设备,发展技术密集型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力争结合各地特色,占据某一方面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

完善保障体系,刺激市场需求。加快建设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刺激市场消费,是财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配合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等保障体系,消除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和城镇职工的后顾之忧,以此刺激消费,繁荣市场,带动房地产和旅游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创新政府支持财源建设途径

围绕主导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鼓励科技人才带技术、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创业。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繁荣群体财源。

巩固现有财源,大力开拓效益型财源。汽车产业是张湾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要重点促进企业面向市场,加快企业的转制、建制、接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从产值型向效益型转变。把企业对地方财政的回报率作为财源建设的一个基本依据,支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促使企业产品上质量、占市场、创名牌,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大胆运用发包、出租、参股、拍卖、国有民营、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促进效益低、管理落后的国有、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营、规模管理、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

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发展新型主体财源。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社会保障等新型产业;积极培育和完善商品流通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转让市场、信息市场等。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造就地方财政的新型财源。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狠抓中小企业财源建设。着力培植和发展中小企业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销路的骨干企业,帮助它们上规模、上档次、创名优产品,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培植一批稳定的税源支撑点和纳税大户。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新兴动能培育。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新兴产业引入和培育力度。加快引进行业领军、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生产团队、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加大产业链与集群化招商力度,争取通过新增项目落地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三是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服务。积极引入企业战略咨询、旅游品牌策划、综合体项目策划等咨询服务机构,通过智力引进提速强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本文作者为中共十堰市张湾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责编:蔡圣楠 / 李 懿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