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年级学生早早准备考研,有多种动机:有人为就业增加砝码,有人为职业发展拓宽上升通道,还有人受到了周围环境或家长的影响。一些高校不切实际地鼓励低年级学生盲目考研,不仅制约了高校和学生自身发展,也给研究生培养单位造成困扰。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考研是一项战略决定,大学生盲目考研不可取。
【关键词】大学生 考研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内攻读研究生或者毕业后出国留学,是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目标和向往。在一般人看来,考研是大四的事情,至少大三准备也不晚。但是近年来,大学出现了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准备的现象,考研低年级化已不是新鲜事。
低年级学生早早准备考研为哪般
近期,某知名高校在对大一新生的学情调查中显示,80%以上的新生选择毕业后考研、争取免试保研或出国留学。分析其心理动机和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为就业增加砝码。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门槛不断抬升,有的用人单位招聘启事甚至写明,仅限“211”“985”院校毕业生,还有很多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为了躲避“就业难”,很多学生把考研作为第一选择。笔者曾经问一位大学生为什么考研,她说找工作太难了,先考上研究生再说。又问,研究生毕业以后呢?回答是读博,再问博士毕业以后呢?读博士后……一些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更是希望能够通过读研来提升学历和技能。据媒体分析披露,在考研大军中,非“211”高校的大学生占到了70%以上。就业压力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低年级大学生,促使他们通过考研深造来改变自己的学历“出身”,获得好单位的“敲门砖”,这种愿望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尤为强烈。
二是为今后职业发展拓宽上升通道。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选人用人、提职晋升中,同等条件下,学历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或是先决条件。此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工作以后,薪酬水平普遍比本科生高,而且毕业3到5年后差距会拉得更大。期望未来能够进入更好的单位或拿到更高的工资,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有利的晋升资本,是低年级学生早早准备考研的重要权衡。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是兴趣所致,喜欢校园和科研,他们希望通过读研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并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是在周围环境或家长的影响下盲目考研。初入大学校门,很多新生看到的是校园里考研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大四学生“玩命”地为考研复习作准备;听到的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毕业生未来要有更好发展必须通过上研究生这样的“指导”或“要求”;还有在校研究生“过来人”的“考经”传授、高年级师兄师姐们关于考研的“肺腑之言”。一些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还邀请本校成功考取研究生的校友回来给新生现身说法、树立榜样。也有的学生迫于家长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准备考研,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立即工作挣钱,鼓励他们继续深造;甚至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家长也明确表示,不管家里条件如何,坚决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继续读书,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人要往高处走,无论上什么样的研究生总比现在毕业后的状况要好,其中不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有这个打算和目标,因此,他们从入大学校门、从低年级就开始为这个理想奋斗。此外,还有一些考研“盲流”,这些学生选择考研是无意识的:看到别人都在准备考研,因而自己也加入其中。
考研低年级化现象对高校、学生、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截止网上报名结束,2019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已达285万人,较上年增长19.7%,再破纪录,凸显了广大考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渴望。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值得充分肯定,然而,一些高校不切实际地鼓励学生考研,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盲目考研,不得不让我们进行反思。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不考虑实际情况,千军万马争抢考研“独木桥”,显然不可提倡。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强调,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有的高校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特别是少数高校想方设法“提格”改名后,忽视了社会需求,办学定位不明确,失去了方向,缺乏特色,以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数量作为吸引生源的噱头,作为提高就业率的措施。近些年来,笔者不止一次了解到,一些学生自入大学之日起,学校就给他们设定了考研目标,一路开绿灯,并且给予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奖励。一个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公立还是民办,能否成为名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有的学校一味鼓励学生考研,不仅制约了自身发展,也给研究生培养单位造成了困扰,甚至会浪费办学资源。
在校大学生积极备考研究生优化了高校的学习风气,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出台之后,改变了以往大家对“痛苦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片面认识,即便是低年级学生早早准备考研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有的学生就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习这几门考研课程上,而对其他课程则采取逃课应付的态度。即便这些学生以高分被录取,但由于专业基础不扎实,其学术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素养都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要求,让研究生导师们在培养过程中十分苦恼。有的招生单位在复试阶段想方设法针对这些来自“考研训练营”的学生设置种种“限制”,甚至对初试成绩第一的学生也亮起红灯。实际上,只是为了文凭考研的学生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多人并没有认认真真搞研究,混日子的现象比较常见。再加上有的导师要求不严,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并没有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读研是一项战略决定,关乎大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需要时间、经济和精力上的巨大付出,有直接成本,也有机会成本。为什么要考研,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哪一个更适合自己,需要权衡各种利弊之后再决定。成才的道路有很多,考研不是唯一的出路,盲目考研更不可取。
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要深化教育改革
考研低年级化折射了社会用人导向、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极大地激发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需要深化社会用人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得人才则兴,失人才则衰”,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是当前特别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之举。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考研的心态。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管理、培养、流动等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8年年初,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新一轮的人才热再次兴起,对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现象,有的地方对学历、落户有着明确要求和年龄限制,有的地方把高学历人才当摆设、装门面,有的地方不尊重人才、缺乏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有的地方薪酬发放、职级晋升唯学历、唯文凭、唯帽子、唯分数、唯论文,不注重实际能力和业绩。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不能做到慧眼识人、科学选人、合理用人、分类评人,对各级管理部门是一个考量。要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做好“放管服”,改革编制和人事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强化人才保障激励机制,使人才资源得以合理配置。
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挑战。要实现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需要解决考试公平与有效选才的矛盾、统一组织与多样化考核的矛盾。可以学习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推荐制、申请制等做法,把招生的数量、权力更多地交给招生单位和指导教师这个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责任人;要制定科学的评价评估机制和竞争退出措施,对招生过程、录取质量、培养过程加大监督控制力度;相关部门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服务,比如建立考生基本信息和推荐人信息信用体系等,帮助招生培养单位有效杜绝“后门”关系、人情关系。要按照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就业等综合性系统改革,使培养的研究生真正成为创新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这些都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广泛的“受众”,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有一批专科院校相继升格为本科院校,进一步扩大了本科生培养规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本科教育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加强本科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评价方式,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他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坚决克服学生上学读书唯文凭、教师考核评价学生唯分数、激励引导学生唯升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立足国情校情,遵循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参考文献】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②《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网,2016年3月21日。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7年9月24日。
④《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年1月20日。
⑤郭小曼:《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