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通过文化创新可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繁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时代,应推动国家治理和文化创新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国家治理 话语体系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是最基本、最可靠、最持久的力量,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支撑和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所以,我们应当从国家治理语境出发考察文化创新问题,构建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先进文化体系。
国家治理与文化创新的内在关系
从基本内涵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包含权力重构、法治建设、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等内容。权力重构是指国家权力不再仅仅归于执政党或政府,社会、市场、非政府组织等会参与国家权力运行,形成政府分权、社会自治、公民参与的权力运行机制;法治建设是指国家权力的构成、分配、运行、监督等都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科学管理是指以科学化、理性化的方式进行公共决策、制度制定、行政执法、经济调控,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分配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民主决策是指重大决策的决策主体将不再局限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等将会成为重要的决策主体。
从国家治理维度看,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架构,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内核。国家的繁荣发展不仅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还取决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创新。只有构建符合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所以,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我们应当从世情国情社情以及本国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出发,确定本国的文化发展战略,通过文化创新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和发展层次。
文化创新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国家治理机制、社会文化体系渐渐不能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并产生了政府权力与市场机制关系不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冲突、干群关系疏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相互叠加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弱化了政治生态系统的活力,难以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看,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科举取士、儒家文教、专制文化、氏族政治、小农意识等社会文化形态,其中,专制文化意识无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障碍。面对国家治理的时代召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具体举措。显然,推动文化创新、打造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只有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消除腐朽封建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国家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指通过强制、威胁、奖励等方式实现目的的能力;软权力是指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等影响他人偏好的能力。显然,文化是软权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国家治理效果的内在力量。国家不仅可以通过文化软权力影响其他国家,还可以通过文化软权力影响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等,通过文化创新提升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时,历史发展经验也表明,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比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产党继承并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这不仅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也推进了国家治理要素的有机整合,对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融合了民主、和谐、公正等现代文明理念,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国家治理语境下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
文化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工具性、政治性特征,每种社会文化都有与政治结构、行政体制等相适应的权力观念、政治意识、法律思维等,这些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以政党为权利主体、以政府为行政主体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臣民意识、专制思想、皇权思维等已经不再适应国家治理的发展需要。为此,应当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构符合社会发展愿景、凝聚时代价值理想的现代政治文化;可以将各具特色的世界多元政治思想作为借鉴参考,建构适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体系。此外,还应当辩证看待三权分立、多党执政等西方政治思想,将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利益观念、价值规范等社会文化形态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的精神基础。在传统社会中,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等级秩序、传统伦理为基础的宗族文化,这些传统经济文化与市场机制、契约精神等存在一定冲突,并且成为了建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障碍。所以,应当积极培育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市场文化。此外,还应将文化产业、商业文化等作为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华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另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市场化、产业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文化带来的影响。
社会观念、道德原则、价值信仰等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社会中,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往往掌握在特权集团和社会精英手中;而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成了社会文化的缔造者,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文化垄断权,推进文化生产机制的创新发展;需要改变以宗族主义为内核的传统文化,建构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此外,应将和谐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建构以民主发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更好地协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只有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推进社会文化创新,构建符合改革创新精神、体现民族价值旨趣的先进文化体系,才能有效规避国家治理的认知弊端和法治盲区。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国家治理语境下的文化创新问题,推动国家治理和文化创新的双向互动,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为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吴畏:《国家治理与文化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责编/孙垚 周小梨(见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