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

rmrbhwb2019010304p36_b

图为2017年6月1日,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rmrbhwb2019010304p37_b

图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第二架机停放在中国商飞公司试飞中心祝桥基地机库内。

新华社记者 丁 汀摄

rmrbhwb2019010304p35_b

图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核心区的首都第一高楼——“中国尊”。

胡庆明摄(人民视觉)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回望过去一年极不平凡的追梦之旅,寄语亿万人民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奔跑中拥抱梦想、成就梦想。

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蛟龙号”设计师叶聪在逐梦中创造奇迹、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造就钳工领域的“文墨精度”、超高建筑“中国尊”工程师蒋凯擦亮“中国建造”金色招牌、罗布泊国投钾肥基地创业者姚莫白在沙漠中一干就是16年、“西部计划”支教青年吴昊点燃西部儿童的梦想……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奋斗在追梦路上的劳动者,听他们讲述追梦的动人故事。

2019年,让我们一起奋斗!

——编 者

“蛟龙号”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

逐梦中创造奇迹

本报记者  孔德晨

6年多前,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到7062米,刷新了“中国深度”,也创造了世界记录。回忆起“蛟龙号”的辉煌,叶聪感慨万千:“我们载人深潜这些年确实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说起叶聪,可谓大名鼎鼎。他不仅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主任设计师、试航员、首席潜航员,也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七〇二所副所长,并曾荣获“载人深潜英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前不久,作为最年轻的代表之一,在2018年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叶聪又荣获了“改革先锋”这一荣誉。

每一项伟大的成就,都诞生于重重艰难险阻中。“蛟龙号”在刚开始设计时无例可循,靠的是叶聪和他的团队一点点地摸索。“我们当时有通过科普读物、电影视频去寻找国外潜水器细节的经历,但最后还是通过咱们自己的努力,系统地在方法、材料、工艺和测试等所有环节得到了突破。”叶聪说。

第一次试航“蛟龙号”时,叶聪兴奋而紧张:“谨慎起见,第一次下潜时的深度很浅,但是我们非常严格地按照规程在操作。茫茫大海上,我们3个人待在一个内径2.1米的球舱内,抬头看不见天,低头看不见海底,确实有沧海一粟的感觉。”

看上去风光无限的潜航员角色背后,所需要承载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叶聪自己知道。“虽然之前有细致的潜航员培训课程,但是在深海我们还是遇上了课程以外的状况。在7000多米的海底,我遇到过采样篮被沉积物覆盖的情况。良好的技术预案和心理培训还是起到了作用,我们选择在水中自旋摆脱沉积物带来的自重增加,最终成功安全返回水面。”叶聪回忆曾经遇到过的险情,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更显惊心动魄。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叶聪深有感慨,他戏称自己为一个有梦想的“深海的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就是叶聪自己的梦想。承载着这一梦想,实事求是地做科研,讲奉献有作为,志存高远不放松就是叶聪一直以来的准则和信念。

“‘蛟龙号’海试我们花了4年;到后来的国产化率95%的‘深海勇士号’,下潜4500米花了不到3个月;再到现在我们正在研制的万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这都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取得的成果。”叶聪说,“蛟龙号”的成功是一个奇迹,这也使他有信心和决心去成就更大的成功。

超高建筑“中国尊”工程师蒋凯——

擦亮“中国建造”金色招牌

本报记者  徐佩玉

2018年12月31日早上8点半,“中国尊”工程建设总包项目技术部经理蒋凯又一次走进了项目现场,距离他开始参与这个项目已经过去了64个月。

这座高528米、基坑深40米,且建于8度抗震区之上的北京新“第一高”,自开工以来已经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15项全国纪录,也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乃至世界超高层最快封顶、最快竣工的纪录,目前正在陆续交付。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所说,“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中国建筑行业劳动者手中,同样缔造了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人间奇迹。

晚上8点,负责项目技术部工作的蒋凯还在现场加班。“正常是6点下班,但由于项目是24小时连续建设,因此经常需要加班,一般下班也得晚上9点多了。”蒋凯介绍。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令蒋凯感慨万千,回忆起了3年前最艰辛的时刻。

“2015年的春节,我没回家。”那年春节,蒋凯留在现场,白天指导安装,晚上还要继续工作,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只为不耽误节后复工。“那时候正是主体结构施工到地面开始安装智能顶升钢平台的阶段,工期比较紧凑,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首次安装这么先进的智能顶升钢平台,现场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很多问题都需要第一时间解决。平台前三次顶升,每次都需要连续作业20多个小时。当时又天寒地冻的,真的很累,但顺利完成工作后,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蒋凯说。

蒋凯口中的智能顶升钢平台,是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除了能够同时跨越4至5个作业楼层,顶起3200辆小汽车,抵御14级大风,还能为建设者保驾护航,让工人们仿佛“在工厂里造摩天大楼”,被国外同行比作“造楼神器”。

转眼间,“中国尊”到了竣工收尾阶段,各个专业收尾销项工作繁重。“工作虽累但也锻炼了我现场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心里的收获感满满的。”蒋凯表示。

2005年,蒋凯大学毕业就加入了中国建筑,13年间从新员工到负责“中国尊”的技术工作,蒋凯与中国建筑共同成长,公司一点一滴的变化他都看在了眼里。“这些年公司发展得很快,刚开始能进入世界500强已经很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到现在已经位居第23名。”

展望新的一年,蒋凯表示,“梦想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让中国建造成为全球的一张闪亮名片。”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银冰瑶]
标签: 新时代   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