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绿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底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之进行了科学总结。只有认真学习这一讲话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四个自信”,更好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形成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原则和目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将全党和全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条件下,借鉴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我们党提出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提出,“我们绝不能走先建设、后治理的弯路,我们要在建设的同时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我们党提出,要根据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特殊国情,量力而行地实现现代化。基于上述科学认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求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高度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看作是推动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党确立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发起以“环境美”为内容要求之一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生态运动,要求按照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原则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1992年6月,中国领导人在出席联合国里约会议时指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而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某些方面还有所改善。实践表明,我们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是成功的”。这正式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背景下,积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重要国情,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积极履行在里约会议上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于1994年3月25日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继党的十五大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后,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阐述超越了单纯从代际公平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局限,引入了文明的考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五年全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5800亿元,是1950年到1997年投入总和的1.7倍。在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呼之欲出。

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其内在规定和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创造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将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此将生态文明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和生态理性的基础上。进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明确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要求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全面推进。例如,“十二五”期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2.9%、13%、18%、18.6%。生态文明成为我们党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理论上,我们党提出了绿色化、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科学理念,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上,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制度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推动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我国制定实施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

显然,一部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中国的绿色发展史,也是一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壮阔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生态文明创新的过程中,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集中彰显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成就。

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我们党看到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基本变量,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升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第一,计划生育。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和社会经济压力,维护了人口的可持续性。当前,由于人口动态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认识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差距必须要有人均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继续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完善人口政策。第二,节约资源。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节约能源法》将节约资源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此基础上,我国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国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的经济政策、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实行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强度,维护了资源的可持续性。第三,环境保护。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据此,我国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污染防治计划,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维护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为了有效维护和实现自然物质条件的可持续性,我国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第一,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在以往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详细地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规划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进多规合一。第二,节能减排。全球气候变暖是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同时,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管理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完成了节能减排的阶段任务。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亿吨。第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安全是影响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方面。在以往重视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将生态安全纳入到国家总体安全框架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就。例如,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每年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的零增长。第四,生态环境治理。在科学普查污染源的基础上,我国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使我国生态环境基础性指标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例如,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13.8万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管理和规则的制度化,已经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了“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地位。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确立为新的五项环境管理制度。199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从1972年派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我国积极参与可持续领域外交和国际合作。为了迎接里约会议的召开,1991年6月,我国发起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就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达成了共识。里约会议之后,中国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连续出席了一系列国际可持续发展会议,在表明中国立场的同时,推动了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地球村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倡议,呼吁构筑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按照这一理念,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中美两国元首连续三年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推动国际社会达成了《巴黎协定》。2018年12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波兰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达成重要共识。近200个国家就下一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细则达成一致意见。我国积极推动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倡导核安全命运共同体、能源命运共同体等,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此外,中国还尽自己的力量积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中国在发展的同时,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

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成为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宝贵财富。

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主寻求生态改革、生态创新、生态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国内外学者在反思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学术话语尤其是生态中心主义话语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将生态文明作为政策话语提出的,具有广阔的政治视野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与西方绿党、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处在在野位置提出的绿色竞选方案和绿色理论方案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将生态文明作为治国理政方略提出的,具有现实的政策要求和强烈的实践指向。在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的章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鲜明地表明了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对生态治理的领导,同时,也要提升党自身的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举行了三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集体学习,这是提升党的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创举。显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为紧要的东西。出于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需要,资产阶级也想方设法地改进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使资本主义成为绿色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则明确地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理论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都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在坚持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大力生产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要做好生态产品的公平分配,并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发展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同时,在生态治理问题上,要实现维稳和维权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发现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将自身定位为一种研究自然史和人类史关系的历史科学,科学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这一科学体系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自然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史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方法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发展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治理观,“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动员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全球生态治理观。在总体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显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用以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以绿色化和绿色发展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在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第一,坚持绿色化。绿色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实现生态化和永续化。从时间坐标来看,我们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绿色化,保证现代化按照永续化的方向前进。从空间坐标来看,我们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化,保证现代化按照全面性的要求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时空交错,我们就可以推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革命,建设好生态文明。第二,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的绿色发展是狭义的绿色发展,事实上是清洁发展的意思。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列的绿色发展是广义的绿色发展,事实上是清洁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集成和总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为了推进绿色发展,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处理好自然与人、环境与发展、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不应是对生态资源环境竭泽而渔式的野蛮掠夺,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缘木求鱼式的浪漫复辟。最终,我们要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坚持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包括生态文明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我们曾经设立过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改革文件。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生态文明领域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法治建设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以下内容明确写入了宪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和保障。此外,从1979年至2017年,我国已制定和修订34部环保单项法律(宪法、刑法除外),50部行政法规,253件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06件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规章,26件国务院部门有关规章,88件执法解释,114件政策法规解读等。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制修订包括环保法在内的法律8部,行政法规9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53件,环保部门规章28件,有关部门规章4件,执法解释13件,政策法规解读71件。

坚持以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我国在推动国内生态治理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生态治理,在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的同时积极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国内层面上,我们党将生态文明看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求协调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中国美丽,最终要使我国以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在国际层面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呼吁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为此,我国率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并实施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共同反映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而美好的愿景。当然,这也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开放视野和博大胸怀。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坚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要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和解(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工作室”负责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8VSJ006)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董惠敏 / 李 懿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   成就   生态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