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政治生态是一个县域内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是全党政治生态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郡县治,天下安。”加强县域政治生态建设,找准引发县域政治生态恶化的病灶,探索县域政治生态净化对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全面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心研判:强化县域政治生态动态监测
完善监测体系。动态监测县域政治生态,旨在适时掌握和预测政治生态现状与影响,及时提出良好生态建构对策。为此,必须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深化“纪检+媒体+群众”一体化监督机制,构建巡察监督、派驻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大监督格局。以优化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为抓手,定期分类、分区域开展县域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政治生态评判标准,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建立科学量化的县域政治生态评价体系。
明确监测重点。要始终围绕“两个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六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是否严明、政令是否畅通,八项规定精神是否真正落地生根,影响县域政治生态的不良现象是否得到有效遏制等方面强化监测,尤其要加强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行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自行其是、我行我素等行为,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现象以及对县域政治生态产生负面效应的奢靡之风、浮躁之风、虚假之风、媚俗之风、跑要之风等适时研判,把握“树木”“森林”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对策。
注重监测实效。把握运用“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谈话提醒、约谈函询成为强化日常监管的重要抓手。用好巡视巡察利剑,深化巡察机构建设,强化交叉巡察、专项巡察,推动巡视巡察衔接互动,最大限度杜绝“关系网”,实现巡察工作全覆盖。加强廉政档案建设,探索档案成果应用,发挥其在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政治生态环境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精细把脉:找准恶化县域政治生态主要病灶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政治生态日趋向好,“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生机勃发。以营山县为例,近五年来全县共查处党员干部167人,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被清除;全县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从2013年的476件(次)下降到2017年的313件(次),全县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全县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成效固然可喜,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危害政治生态的一些病灶还没彻底根治,制约了县域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平衡。个别党组织“关键少数”没有抓好“关键责任”,片面强调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管党治党责任当成“软任务”;基层“两个责任”落实仍存在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近五年来,全县有33名党员干部因“两个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
为官不为现象依然存在。在任务重、责任大的情况下,个别党员干部担当、奉献意识不足,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干部怕犯错担责,存在“分管越多、问责越多,创新越多、错得越多”的顾虑。一些地方对出现的违纪问题让着护着捂着,使少数领导干部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深渊而浑然不觉,也让少数违纪者心存侥幸、肆意妄为。
官场文化遗毒仍未肃清。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乡镇,传统官场文化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行为模式,如“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干的不如看的”的论资排辈,“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摆平就是水平”的伪稳定,“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等。有的党员干部面对各方利益集团的环伺“围猎”,往往经不起诱惑和考验,最终迷失于“潜规则”而底线失守。
权力过分集中沉疴待除。个别基层党组织“一把手”将管理的工作按照江湖规矩来打理,其根本原因在于规范权力运行的相应制度机制没及时跟进,相对密闭的自由裁量空间大,为一些人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也使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产权转让、大额资金管理使用等领域,以及交通、农林、扶贫等行业,依然是腐败高发易发聚集区。
影响干群关系不良因素尚存。主要表现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依然突出。2017年,营山县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比增长78.6%;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大操大办婚丧喜庆、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等“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治;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的检查多、会议多、文件多等形式主义积弊较深;个别基层干部存在怕群众、躲群众现象,群众观念仍需增强。
精准施策:净化县域政治生态路径思考
坚持惩治腐败零容忍。腐败是恶化政治生态的祸首,必须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久久为功消存量,坚定不移遏制增量,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收敛不收手者,要坚决查处。开展工程建设等领域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通过利益输送相互交织等行为。持续开展“微腐败”治理,探索建立与村民自治选举相协调的村干部退出机制、农村党员违纪惩戒机制,把纪律震慑传递到末梢。
织密监督制约铁笼子。进一步规范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重点强化对县委书记职权的规范和制约,督促其主动扎实抓好政治生态建设。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和党的基层执政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实施“阳光问政”,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开放的县域治理机制。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推进失责必问常态化。落细落实“两个责任”,探索建立县纪委监委案件与问责同步查处机制;健全问责保障、问责督查督办机制,对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该问责而不问责的,要严肃追责,杜绝“破窗效应”。将问责纳入党的工作部门日常工作;加强反腐败协调小组力量,形成合力追责态势。
塑造优良文化软环境。坚持文化铸魂,厚植理想信念之基,积极培育塑造向上向善的县域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强化规则意识,培育清廉文化,为增强主流价值理念感召力、重建县域政治生态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力摒圈子文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铲除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根基。
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列出作风建设“负面清单”,以从严治党倒逼严守纪律和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常态化促严守纪律日常化。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密切关注“四风”问题新动向新变种,严防死守,寸步不让,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
彰显选人用人新风尚。选人用人导向是县域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领导岗位。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评、奖惩体系,建立干部选拔任用责任终身追究制,真正做到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不让苦干实干者吃亏。
【本文作者为中共营山县委书记】
责编:赵博艺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