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规划,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助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需以“三农”目标为靶向力,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为组织力,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力,从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乡统筹 城乡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此前“重城轻乡”的建设逻辑导致乡村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新时代的伟大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举措。
城镇与乡村本应共生共存,置于城乡融合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应多角度、广泛地准确理解把握。走好城乡融合之路的乡村振兴战略,追求经济、社会等方面协同发展;重视城乡区域内的融合、分工协作,通过乡村全域范围的发展,带动大中小城镇实现共同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看作是以市场为主导、紧密结合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推动城乡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迈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健康发展道路。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口、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协调融合,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绝不以眼前利益牺牲环境,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乡村环境;注重人本精神,以农民的利益为核心,保障农民的权益落在实处,全面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
乡村振兴,小康才能全面。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回应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七亿人民的脱贫,而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一亿贫困农村人口实现脱贫。五年来,各地按照精准脱贫总要求,减少六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取得了阶段性的脱贫胜利。然而,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四千万左右,并且这些人口大多聚集在偏远的贫困山区,脱贫难度大、任务艰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城乡融合、城市反哺乡村,破除阻碍城乡发展融合的制度藩篱,聚集城镇优势资源发展农业农村,并赋予贫困农民自主“造血”能力,确保打赢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攻坚战。
打破藩篱,重塑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绘制了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图景,为形成城乡并驾齐驱、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与乡村能够互相吸收各自的优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人才回流,助推建设农村社会生态文明。对城市而言,能够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空气质量、居住环境,降低房价等,从而让城市具有美景与生态的特点,让乡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民生活便利。
补齐短板,为“三农”发展开良方。“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也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要破解“三农”问题,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攻坚拔寨,需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为“三农”发展提供有效路径。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考量,乡村能够引入城镇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为农村产业经济服务,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经济,让传统村民转型成现代新型农民,即“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使之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还具备从事服务业、工业的工作能力。
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全方位、全局性“三农”发展的大战略,必须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同时,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三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保障。首先,要强化村民自治,建立组织健全、服务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法治框架下实现村民自治,如建立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制度。要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工作,提升民主意识,群策群力谋好城乡融合的新篇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其次,要将依法治国全过程覆盖到乡村。完善农业农村立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在社会活动中认同法律、遵守法律。最后,要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让仁爱、民本、诚信价值思想深入民心;推进家风建设,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不断革除陈规陋习。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达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而其中关键是要将人才留在乡村。为引进人才带动致富铺路,发挥人才技能,要“筑巢引凤”,从资金扶持、职称评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与此同时还要“孵化本地人才”,重视本土人才的教育培养。教育兴则乡村兴,要承担乡村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相互融合促进乡村社会发展。其一,乡村社会氛围影响乡村学校教育,如乡风、习俗等通过村民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学校的学生。因此,要注重引导,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风尚,将邻里互助、传统礼仪等方面作为学校的德育内容,让乡村学校充分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其二,乡村学校是文化、社会的整合组织,提供了超越家庭等初级组织的公共生活场所,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让乡村学校成为美好乡村与城市生活衔接的重要载体,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融入现代文化信仰、理念、机制观念等内容,真正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点亮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
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从长远来看,转换农业发展动能,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路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要结合“三农”工作,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做好“特”字文章,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要充分利用城市的生产要素流向乡村,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加强对乡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构建节约型、美好型的乡村社会生态,调整产业格局、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利用大数据,让信息多跑路,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掌握农产品价格信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从而让村民吃上“产业饭”,让农业强力发展,让乡村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2017年度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村改居’生活方式变迁研究”(项目编号:HB17MK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丁建军:《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联动》,《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第1期。
责编/张蕾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