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自主创新带动我国印刷技术跨越式发展——王选的创新思想与实践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示范意义(二)

核心提示: 王选带领科研队伍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让我国印刷业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之后,又不断自主创新,相继研制出一系列科研新成果并推广应用,使我国的出版印刷技术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了全新的电子出版行业。他还探索科技体制创新,创立“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实现成果应用和产品化、产业化。

【摘要】 王选带领科研队伍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让我国印刷业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之后,又不断自主创新,相继研制出一系列科研新成果并推广应用,使我国的出版印刷技术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了全新的电子出版行业。他还探索科技体制创新,创立“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实现成果应用和产品化、产业化。

【关键词】汉字激光照排  产学研结合  印刷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坚持自主创新,用先进技术引领市场潮流

王选团队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排铅印后,曾有舆论担心,一旦市场饱和,会出现迅速萎缩。十几年的科研和市场磨练,培养了王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新技术发展的预见能力,他提出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再用创新的技术引领技术改造、创造新市场”的自主创新思想:“每个领域内出现新技术和新潮流的苗头时,就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超越外国产品、实现创造历史欲望的大好机遇。所谓创造历史,指的是在国内,或在海外引领某个新潮流,并在这一领域取得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这里的关键是要善于发现新潮流,并有合适的带头人带领团队充满激情地冲锋陷阵。”

基于上述思想,20世纪90年代,王选带领科研队伍不断自主创新,研制出一系列科研新成果并推广应用,使我国的出版印刷技术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继“告别铅与火”后,又引发了“四次告别”,最终形成了全新的电子出版行业。 

发明远程传版新技术,告别报纸传真机;研制彩色出版系统,告别电子分色机

激光照排系统的应用,虽然使报纸的出版效益和质量大大提高,却仍无法做到异地同步出版。1989年全国只有三、四家中央级大报在外地设立代印点进行印刷,传版手段主要有两种,一靠航空用飞机送纸型,在时间上要慢半天甚至一天;二靠报纸传真机传版,这也是当时国外普遍使用的传真方式,当接收方与发送方的传真机分辨率不一致时,失真严重,而且速度很慢。为此,王选决策推出以页面描述语言(PDL)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即传输用页面信息表示的版面上的文字、图形、图片等元素,使信息量只有传真方式的1/50,远传速度大大加快。由于接受方使用的也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解释页面信息后,可以毫无失真地恢复成原来的版面,输出制版。国务院秘书局首先采用这一技术,实现了向各省政府机关的远距离文件传输。1991年8月29日,人民日报社采用这项技术,首次在北京和湖北日报社之间成功进行了报纸卫星实地远传试验。1992年底《人民日报》已可通过卫星向全国20余个城市传送版面,使这些城市的读者当天就能看到报纸。目前,这一技术已在我国普遍使用。

1992年前,国内彩色出版物全部采用进口的电子分色机制作,用电子分色机出彩色图片,裁剪后与黑色文字拼版,才能组成整个版面,制作一个版面需2至3小时。我国从1973年就开始仿制外国电子分色机,却一直停留在出样机、开鉴定会的局面,仿制成一代,马上被国外新一代所淘汰,始终不能进入市场。王选在1987年就提出发展开放式的彩色照排系统取代电子分色机,并指导学生进行开发。1992年1月21日系统研制成功,在《澳门日报》首家投入生产性使用,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彩色照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和输出。1992年5月,《大公报》作为香港第一家报纸率先采用了这一系统;1992年6月1日,《科技日报》成为大陆首家采用这一系统的报纸。此后,王选顺应国际开放技术潮流,带领年轻一代研制成功方正93系统,该系统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基于Windows的中文专业排版软件“维思”、国际上首个中文PostScript Level 2 解释器 PSP、先进的彩色图像“调频挂网”等创新技术,在1993年香港《明报》的国际招标中技压群芳,最终赢得《明报》1400万美元大单。1994年,王选带领科研团队又研制出可用于画刊、彩色杂志的高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在全国迅速推广,并进入港澳台、东南亚和北美等地,迄今为止已占领了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中国印刷业实现了彩色出版的技术跨越。

研制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告别纸和笔;研制成功直接制版系统,告别照排软片

1975年王选刚开始研制激光照排系统时,就看到了用照排系统取代铅字后下一步的报业发展前景。他断定,“未来的报社一定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通过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信息存贮和检索系统,使新闻采访、编辑和印刷出版实现一体化”。1978年,他与一家报社谈到了这一设想,由于离现实实在太远,被评论为“北大王选今天奏了一首畅想曲”。20年后,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王选和科研团队研制成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1994年被《深圳晚报》第一家采用。记者告别纸和笔,编辑自己上机组版。其后又发展成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把采编、组版、广告制作、检索和网上发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全球任意地点的协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是当时许多外国厂商都做不到的。目前,我国数百家报社都采用了这一报社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技术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传统的制版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经过激光照排机感光的底片,把底片上的图像转到PS版上,这是一个模拟过程,必然会造成图像质量的一些损失。计算机直接制版(Computer To Plate,简称CTP)系统,则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把版面的文字和图像信息直接输出到版材上,版材经自动处理后,可以直接上胶印机印刷,从而免除了输出底片、人工晒PS版等一整套工序,不但能提高印刷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无疑是印刷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方向。王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组织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直接制版系统,1999年在羊城晚报社的《新快报》正式投入生产性使用,这一系统在纯软件RIP驱动下,输出速度达到每版1.5分钟(1000DPI)和每版6分钟(4000DPI),开启了 “告别照排软片”的技术革新。 上述电子出版技术的应用,使我国书刊平均出版周期由300天缩短到100天左右,出版品种大大增加;报纸信息量加大,新闻时效性加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赏心悦目,整个新闻出版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性能优异的中国出版系统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在技术走向国际化的问题上,王选认为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与国外合资引进技术,占领国内市场,也就是以市场换技术;第二种方式是引进技术,依靠良好的管理、高品质和低成本生产,然后出口海外;第三种方式是依靠自己的创新技术,把性能优异的中国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王选说,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往往不得不采用第一种方式,以缩短产品和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人们常称之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有些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控股,丢掉了自己的品牌,丧失了进一步技术开发的权利,市场并未换来技术,反而造成被“狼”吃掉的结局。所以,王选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带领年轻一代依靠自主技术研制成功日文出版系统,被日本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以400万美元购买。《北京日报》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截至2017年底,日本有近300家出版机构使用该系统。20世纪90年代末,以年轻一代为骨干研发的第七、八代出版系统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并进军国际市场,产品出口美、英、法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使我国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1998年6月30日,新华社“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专题”刊发图文报道:“王选因成功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是目前为止中国创造市场价值最多的科学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最成功的实践者。” 截至2017年末,我国的印刷企业数量近10万家,是1979年的9倍;年总产值超1.2万亿元,是1979年的近250倍;全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升。我国印刷业已成为总量上的印刷大国,正在向印刷强国迈进。

探索科技体制创新,创立“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对科技体制的全面改革: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改革,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王选紧紧追随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实践,成为我国第一批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先行者,“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他把京剧艺术中的“叫好”和“叫座”应用到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提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应追求两种目标:文章或样机系统的发表被国内外大量引用并获得好评,即真正“叫好”;科研成果产业化后赚大钱,并进入国际市场,即真正“叫座”。如何实现既“叫好”又“叫座”?王选经过艰难探索,一步步创立了“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现激光照排系统既“叫好”又“叫座”提供了保障。

优势互联、协同攻关,实现成果应用和产品化

要使激光照排系统走出实验室,实现应用和成果转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王选除带领北京大学“748会战组”(“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前身)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承担最关键的照排控制器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以外,还需要确定用户,并寻找生产系统主机、照排控制器、激光照排机以及汉字终端等设备的协作厂家,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集合全国优势力量组织科研、生产和应用队伍。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这些工作是在国家和有关部门领导、统筹与协调下进行的。

新华社作为“748工程”的发起单位,被确定为第一个用户,参与系统设计、字模制作,并进行中间试验。中国科学院也是“748工程”发起单位,确定由其下属的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和四平电子所合作,研制转镜式激光照排机,这是最早确定的协作单位。经电子部与邮电部协商,北大与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522厂)达成合作协议,利用该厂的报纸传真机研制滚筒式照排机。在江苏省电子局等单位支持下,无锡电表厂被确定为汉字终端的生产厂家。

落实生产主机和照排控制器的总承厂则颇费周折。总承厂不但要能生产130计算机,还要负责生产照排控制器,用以还原压缩信息和控制照排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几家实力雄厚的生产厂家被列入首选,但他们均表示已有任务,拒绝了北大的合作意向。

1977年3月,一匹“黑马”杀出,山东潍坊电讯仪表厂主动请缨。该厂刚刚起步,技术力量薄弱,但积极性很高。在讨论会上,绝大多数人认为应选力量较强的计算机厂,只有王选主张选潍坊厂。他的理由是:积极性最重要,只要积极性高,技术力量可以加强,北大可以进行培训指导,王选还举例,北大会战组两年多来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垮掉,就是因为主要骨干积极性高。为此,电子部、新华社和北大组织专家,专门赴潍坊,会同山东省电子所、山东大学等省内多家单位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将潍坊电讯仪表厂确定为总承厂。1978年初,潍坊派出一批30岁上下正值盛年的技术人员来到北大,经过培训正式投入了工作。王选、陈堃銶也推荐了一批技术人员调入潍坊,使潍坊的技术力量大大加强。潍坊电讯仪表厂后来发展为潍坊计算机公司,成为在1991年前生产和销售“华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要厂家。

在用户和协作单位的紧密配合下,1985年,华光II型系统在新华社顺利通过中间试验的国家级验收和鉴定,实现了激光照排的实用化,共生产了8套系统。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大报和日报的首家试点单位,国家经委将《经济日报》技术改造项目补充列入国家“七五”计划,在资金上重点保障。王选和协作单位的技术人员到报社跟班作业,现场解决难题,终于取得成功。1987年底,全国共运行系统48套,排印书、刊、报等近千种,累计字数近40亿,实现了激光照排的产品化。

技术顶天、市场立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市场经济所替代。1987年,世界银行决定向我国20多所高校发放数百万美元贷款,以国际招标方式,协助高校印刷厂购置照排系统,以彻底改善生产面貌,缩短高等院校教材的出版周期。英国蒙纳、日本写研、森泽公司等十多家国际公司看准了这个进军中国市场的绝佳机会,纷纷购买标书,参与投标。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王选决定决战市场。他主张,我们要走这样的道路:核心设备、关键硬件坚持自主研究开发,自主生产;关键技术上必须有完全创新的思想,必须具有绝对领先的技术;按国际标准生产,使工艺水平达到出口标准;坚持大联合,搞好开发、经营,尤其是售后服务;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保持国产系统的技术优势,但也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最终打入国际市场。

参与投标的是配备了两块王选设计的超大规模专用芯片的华光Ⅳ型系统,其核心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前端和主机均采用PC机,可靠性大大提高。但系统配备的国产激光打印机、照排机等设备却明显落后,不能满足竞标的要求。王选虽然对与之艰苦奋斗十多年的合作单位和国产设备充满感情,却不得不选择了引进进口设备这条途径,将其替换为日本佳能激光打印机和美国ECRM照排机。让王选稍欣慰的是,国产照排机仍然可以和进口机同时投放市场,让用户根据情况选择,这减轻了王选的内疚感。他后来感慨:“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主要关注企业的整体商业利益,大概不大会像我当年那样,过多地考虑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也许是个进步。”

Ⅳ型机在硬件方面达到完善的同时,还推出了“大屏幕交互式报纸组版软件”,并配备了美国VIKING竖式大屏幕显示器,与报纸版面非常匹配,用户可以直接操作和修改屏幕上的报纸清样,这些特点在中文报业中均属首创。上述技术创新和改进的结果,使得华光Ⅳ型系统在世界银行中标17套,总价值130万美元,占全部贷款款项的49%。

华光Ⅳ型系统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1988年与《科技日报》《解放军报》等众多报社签订了200多套合同,成交额近8000万元。1989年的定货款额更上升到1.2亿元,所得利税已超过国家拨款的投资,共计为国家节约外汇6500多万元。北京地区的绝大多数日报、全国绝大部分省级报社及部分市报都定购了这一系统,中宣部提出的1990年省级报社要基本普及照排的规划提前一年完成。

随着系统的大规模推广,由潍坊独家生产和销售带来许多弊端,如何保证各方利益和发展,成为矛盾的主要集中点,日益暴露出来。王选和其他协作单位意识到,独家生产将阻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协作单位希望找第二家单位来生产照排控制器。

早在1984年,王选就向北大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公司、将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建议,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的先声,不久,北大成立了科技开发公司。1988年,经国家经委同意,王选带领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新技术公司合作,生产和销售北大华光Ⅳ型激光照排系统,从而打破了由潍坊独家生产的局面。

然而,1990年,潍坊单方面推出了华光Ⅴ型系统,并且不允许北大再使用“华光”商标。研制了十几年的心血,正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已经家喻户晓的“华光”,如今却不属于自己了,这使王选感到警醒。十多年来,王选为了能使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从不设防:他组织编写了《七四八工程全电子式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方案说明》,分发给协作单位,培训和普及照排技术;他向参观者毫无保留地介绍刚刚设计完成的汉字终端方案,和用户透露自主研发的高科技芯片实际是多少价格……多年后王选反思说:“那时候我的市场和商品意识还比较差,长期受的教育都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觉得对国内同行实行技术封锁和保密似乎是一种‘落后意识’。”的确,王选的商业保密意识和许多人一样,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逐步建立起来的。

王选一边加紧研制北大新系统,一边为新系统征名。他的学生提出起名“王选”,认为正宗响亮。但王选说,不能将众人的功劳归于自己。最后,取自《汉书·晁错传》的“方正”一名脱颖而出。1991年3月,计算机所和北大新技术公司联合推出“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即方正91型系统),为了使报社和印刷厂及早用上系统,王选身体力行,奔赴全国各地,办讲座,做报告,选择典型用户,改进系统性能,又研制出第五、六代照排控制器“方正93”和“方正PSP”,以此为核心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以无可比拟的技术领先优势占据了市场鳌头,并促使产生了北大方正集团。20世纪末,北大方正成为我国高校中高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

后来王选又进一步提出,“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建立高校、科学院与企业的联合经济实体,这种联合体的合适形式是股份制”。1995年,方正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为香港上市需要,由北大决定,方正与计算机所联合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王选兼任院长,并担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建立起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一条龙体制”。

至此,王选实现了“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他对“顶天立地”模式的解释是:“顶天”就是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潮头,对未来技术或下一代技术作储备,进行预研和探索,以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形成产业。“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此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正反馈。

2004年,为适应校企改制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科研人才,计算机所和方正技术研究院分离。作为北京大学的二级科研教学机构,计算机所仍坚持“顶天立地”模式,通过对智能媒体技术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方正集团的生存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更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图像视频识别技术”“写稿机器人”等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王选强调,实现一切创新理念的基础,是要有一种“十年甚至十五年磨一剑”的精神,看准方向和目标并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后,需要忍受各种不适当的、急功近利的评估方法和干扰,而始终坚定决心和信心,锲而不舍地奋斗下去。良好的科研风气,不追求虚名和获奖,坚持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王选的创新思想和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探索实践,对当今我国发挥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宝贵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指导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②沈忠康:《创新历程——中国印刷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

③丛中笑:《王选传》,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④周程:《“死亡之谷”何以能被跨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2期。

⑤刘晓凯:《承担使命任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2月10日。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印刷技术   我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