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多元化和评判标准的差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媒体促使人们第一时间对一些事件进行关注、评价,一方面有利于针对具体事件明辨是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舆论的失控态势。道德监督的实现需要发挥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道德监督 自媒体 价值多元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价值冲突:道德监督面临的深层难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已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舆论传播的主要平台。更快的时效性、更强的现场感、以及更普遍的主体参与,使得自媒体不仅在传播信息方面占尽先机,且在道德舆论监督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以亲历者或知情人的身份将各种突发事件或有争议的行为公之于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当下,人们可以便捷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评判是非。这种广泛的社会评价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具有很好的激浊扬清、崇善抑恶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利于促进全体公民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这种积极作用,可谓有目共睹,并为人们所公认。
然而,在肯定其积极效应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种第一时间、人人参与的道德评判也产生了某些不应有的扭曲、变形,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假道德监督之名,进行道德绑架者有之;杜撰、夸大、歪曲事实,以谋其私者有之;甚至产生了逾越道德、法律界线,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人身攻击,肆意践踏当事人的应有权益,给其及相关方造成侵害等事件……面对这些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基于认真的观察思考,提出:是否应为道德监督设立一定的边界,加以规范制约,以促进其健全发展,防患于未然?
相比之下,在随自媒体而兴起的道德舆论监督中,有一种现象不太为人们所关注——那就是面对同一个事件或行为,随着讨论的广泛展开和深化,各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议论、评判也随之涌现。一时间,意见纷纭,可谓无所不有。进而,往往由激烈的争辩,演变为两派或几派之间的相互攻讦、谩骂,有时甚至沦为一场不同意见之间的“群殴”“混战”。
在这种对是非、善恶的不同评判背后,所隐含的乃是人们之间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乃至冲突,前者是后者的外在体现。与上述种种令人忧心的现象相比,这种价值冲突及其所引发的争辩似乎不会造成太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不为人们所重视。然而,为了促进道德监督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深入探讨价值冲突的内在原因,破解这一道德监督面临的深层次难题。
价值冲突的内在原因及其必然性
每个社会成员总是处于不同的地位、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认知水平和能力也各不相同,这一切决定着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这些角色或身份的差异,会使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愿望和诉求来认识问题,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态度。而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冲突,往往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认识和评判上。
现代生活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人与人之间价值观上的歧异、冲突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并赋予各方以相应的合理性。马克斯·韦伯曾断言,现代性注定将使人面临“诸神的冲突”,即多元价值之间的相互争斗。所谓牺牲一人以拯救五人的功利主义的选择是否真地合乎正义的“电车难题”,所要揭示的也正是道德价值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对于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阔步走向现代、融入世界的当代中国人来说,这种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尤其复杂而深刻。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理念、民情习俗与普遍规范等在融合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相互撕扯、碰撞和抵牾,充满着内在矛盾。生存和活动于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相互歧异和冲突的现代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势必为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对一些事件的当事人来说,其选择可能就是在两难境地下做出的;而对于评判者而言,不仅不同的评价者会有不同的判断,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其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道德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平时潜藏于人们的意识深处,隐而不显,人们自身都可能浑然不觉,而遇到某种事件或行为,便自然而然地迸发、展现出来。比如在医患纠纷中,医护一方与患者一方的道德评判之所以大相径庭,就在于双方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相异;在关于“老人碰瓷”和诸如此类事件的评价上,为什么人们虽多半持批评态度,却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以弱势群体应该特殊优待,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不完善为由,为这种行为辩护?这就涉及到社会基本价值与传统的尊老、爱弱的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问题。
如何处理价值冲突,促进道德监督的健全发展
价值歧异和冲突其实一直存在,只是以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在借助自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条件和自由开放机制,人们可以便捷而畅达地自由发声,将不同的倾向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因而使之充分凸显。
对于由此显现出来的这种价值冲突,显然不是通过划定某个有形的边界所能破解的。但如果任其向着错误的方向不断发展,就会愈益趋向分裂和对立。如果人们之间丧失应有的道德共识,最终会从根本上妨碍道德监督的健康发展,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给道德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如此,舆论越开放,社会则愈益撕裂,思想日趋混乱,这非但不能由此抑恶扬善、增进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促进人们道德觉悟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反而会适得其反,加剧道德的滑坡,导致道德的异化。
那么,如何才是恰当有效的解决之道?
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是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其本身有其积极意义。真理越辩越明,在一个共同体之内,是非、善恶之辨应该也是如此。正如哈贝马斯所主张的那样,唯有通过全体成员的相互商谈、对话,才有可能减少偏见,不断拓展视野,求得动态、开放、理性的交流互动。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其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相反,在这一前提下,恰恰需要正确的引导。理论工作者和主流媒体应该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演进,如此才能产生应有的积极效应。
其次,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来说,应密切关注、总结道德舆论状况和发展态势,认真探究如何理顺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原则、个人道德倾向与社会基本价值之间的位阶顺序,阐明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步确立起一个具有最广泛规范效力的道德价值体系。如何鉴别、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实现与现代价值的融合统一?如何在尊重和维护每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基础上,与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协调一致?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通过深入研究,在理论上作出回答,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尽管自媒体越来越成为道德监督的主力军,但主流媒体也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调整自己的定位,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发挥另一重、更独特的作用——从更广阔的视野和理论的高度,对道德舆论进行更深层的评析,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演进、深化,以取得应有的积极效果。
(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王妍卓 牛牧瑶(见习)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