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是更高层次上的道德观念,中国道德哲学是着眼于具体社会现实的道德本体论。中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和中国道德哲学为哲学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思想的指导地位,充分汲取中国道德哲学的理论智慧。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 中国道德哲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种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内在哲学根基的支撑,社会主义道德的建构也必须拥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以从根本上决定它的前进方向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根基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认知和阐释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精神意识”的批判指明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①,恩格斯也提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②即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从客观存在的物质生产基础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条件出发,阐述道德规范的诞生和伦理观念的生产,反对黑格尔哲学脱离社会实践,利用“绝对精神”的观念将道德抽象成“纯粹意识”的做法。此外,根据人类社会各阶段以及每一阶段不同时期、地域、类别的社会物质关系总和、地理环境条件及特殊历史国情去解释伦理道德的本质内涵和变迁发展。最后,从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指出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社会精神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进而突出其独立自主性。客观现实性、历史发展性和相对独立性正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观念产生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中。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一方面作为理性动物的人为了追求和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发展,就必须遵守规范,即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终目的是要摆脱“物”对“人”的“奴役控制”,实现人的解放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更高意义层次上的道德。此外,也有人提出了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现状之上的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和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即如果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与客观的历史环境条件出发,社会历史的进步过程中,道德与利益是必然要挂钩的,不存在脱离利益的纯粹道德。马克思曾总结说:“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恰当地总结了上述两点,即基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包括人们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在内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上:一方面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准则规范节制并进行自律,另一方面在未来生产力与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的高级社会阶段,人不断打破物的束缚,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由解放。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是超越原初层次的道德理论更高层次上的道德,这一道德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是从更高层次上关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③,它本质上更多地属于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阶段的道德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构的哲学根基,从根本上发挥着政治引领与方向指导的纲领性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中国道德哲学底蕴
中国道德哲学理论具有朴素唯物辩证、关注实践、重视人本及直觉体验感悟等特征。《易传·系辞下》在论述男女伦理关系时就指出“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④,表现了中国道德哲学基于民生日常和自然环境推衍出万物相互作用的朴素哲学观。而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贵君轻”以及中国佛学的“自性回归”所表达的都是以民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取向。此外,《荀子·修身篇》载:“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些论述都体现着中国道德哲学经世致用、重视实践的思想特征。与此同时,上述特征的背后也始终都蕴含着中国古圣先贤对伦理道德发自内心的直觉感悟特性。
中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本体论。即古圣先贤从自然万物中发现和感悟了自然运行规律,这一“规律”便是“道”。并由此推己及人,总结出人如何在自然规律之下契合这一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人们依此遵从自然规律,在生命中追求和谐与至善,这一践行的过程便是“德”。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将从自然感悟而来的“道”总结为“人伦之道”,并使之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使之内化为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这正是将“道”与“德”合二为一的“道德”,亦即“道德至善”,即中国的道德哲学里里外外所展现的都是对人的道德伦常教化,以及人们对于“道德”这一“善”之事物的不懈追求。正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尊重中国的社会历史国情,积极借鉴中国道德哲学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汲取它对“道德之善”努力追求的进取精神。
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构的路径之思
综合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本质特征不难发现,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必须充分结合两者的哲理优势:
第一,明确定位。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是工业时代背景下思想发展的结果,它不拘泥于人和人之间的具体道德关系,而是站在阶级的立场以一种宏大、超然的视角将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视作最大最高因而也是真正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确保道德建设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属性。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愈发紧迫,因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愈发高涨,而道德体系的建构就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此背景下既契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国情、又内含创新活力的中国道德哲学必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借鉴。换言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理论指导地位,积极汲取中国道德哲学的思想智慧。
第二,兼容协调。“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把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中国道德哲学着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社会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领从整体上把握着道德建设的阶级立场与建设方向,中国道德哲学则通过改造创新以展现其时代价值,不断在微观具体的层面充实着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内涵。换言之,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从宏观层面支撑起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躯干,中国道德哲学作为重大借鉴来源不断在微观领域充实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血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和中国道德哲学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明确各自的思想地位,也要使之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
(作者分别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③王天恩、李梅敬:《从理论层次入手理解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反观马克思道德理论争论》,《理论视野》,2015年第4期。
④张文治编:《国学治要》,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页。
责编/潘丽莉 胡秀文(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