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明确道德治理的正确方向

核心提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应树立“内政外交”双重治理理念、确定公民道德治理主体地位、遵循“先公后私”的道德建设思路,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治理。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应树立“内政外交”双重治理理念、确定公民道德治理主体地位、遵循“先公后私”的道德建设思路,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治理。

【关键词】社会道德治理  治理主体  内政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道德治理内涵丰富。其一是将道德作为治理的对象和目标,重在遏制与矫正社会不良风气,充分发挥道德“抑恶”作用;其二是将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利用道德让公民实现自我约束,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由此可见,社会道德治理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传统思想文化禁锢,我国在社会道德治理方面仍存在概念不清、方向不明等问题。因此,充分认识社会道德治理的内涵,明确社会道德治理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

新发展需要重视道德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国民素质、社会风气、道德素养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需通过社会道德治理加以解决,从而提升国家发展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社会道德治理为突破口,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境界,抵制歪风邪气。在新时代,社会道德已经不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会公事,国家和社会发展必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国家软实力赢得世界尊重。

推动社会道德主体多元化、治理规范制度化

社会道德治理主体多元化。开展社会道德治理,必须先明确由谁来治理,谁是真正的社会道德治理主体。基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社会道德治理主体主要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社会道德治理重任。但事实上,单一主体并不具备社会道德治理能力,想要更好地完成社会道德治理,需要多元主体介入,比如,社会组织、社区、公民等,利用多元主体治理,能够发挥各主体不同的优势,全面开展治理活动。个体公民应该成为社会道德治理的最主要参与主体,做好社会道德的维护工作,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道德准则,并对他人有效监督。除公民主体之外,社区也应积极开展社会道德治理活动,成为道德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是稳定的社会共同体,能够有效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身在其中的公民都能学习践行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治理规范制度化。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在于推进制度规范化。面对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道德领域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必须重新构建完整的道德治理规范制度,以健全的制度实现社会道德治理。一是要加强伦理制度建设进程。伦理制度是道德制度的根本,应要求社会公民尊重伦理制度,并以法律作为武器,对违反伦理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二是实现治理方式现代化。传统社会道德治理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命令式、动员式,都是单向的治理方式。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应采取沟通、协商、表达等双向的治理方式,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使得各方能够达到利益平衡,让各方能够从内心肯定和遵守社会道德治理。

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治理新思路

确定社会公民为最主要治理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社会道德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公民的力量,将社会公民视为社会道德治理最重要的主体。一是因为社会公民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社会公民创造了美好的社会,理应受到道德尊重,社会公民既要做到道德模范,又要对社会道德治理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由于社会公民向往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应具备道德基础,只有社会道德扎实、社会风气淳朴,社会生活才能更加美好,才能满足公民的美好向往。在美好生活的创造中,社会公民既是创造者,又是享受者,应以社会公民的道德标准对美好生活进行界定;三是由于社会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应受到应有的道德保护,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应听取社会公民的意见,依照公民的合理意见创设道德标准。可以看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公民,应将社会公民视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参与主体,允许社会公民参与道德治理,将社会公民视为社会道德治理最坚强力量,而党和政府应做好引领和协同工作,帮助社会公民更好地参与社会道德治理。

遵循“先公后私”的道德建设思路。社会公民在开展道德治理的过程中,存在公德与私德之分,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都强调私德,忽视公德,导致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职业道德欠缺、诚信意识不足、公共文明缺失等。面对此种情况,社会道德治理应遵循“先公后私”的建设思路。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一顺序完美地诠释了“先公后私”的社会道德治理思路。现代社会道德治理与传统道德治理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步入现代化社会后,社会对公德的要求远远超过私德,想要实现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注重发展公德,缺少公德的社会将寸步难行。当然,注重社会公德建设不意味着忽视私德,只是因为当社会公德深入人心,私德建设将水到渠成。采取“先公后私”的建设思路能够及时扭转社会公民的错误认识,既有助于社会进步,又有利于营造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树立“内外结合”的双重治理理念。一直以来,我国侧重社会内部的道德治理工作,但随着我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发展不断融合,我国应不断探寻国际社会道德治理工作,利用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参与世界道德治理,为整个人类的道德提升作出贡献。“内政外交”不只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包含着深刻的道德价值理念。可以肯定,国内道德治理是国家的基石,但单纯重视国内道德治理并非强国体现。中国应在展现礼仪之邦美好形象的基础上,坚持和平正义、互利共赢,合理发挥国际道德影响,促进整个世界的道德水平提升。随着道德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将作为世界舞台上道德真理的坚守者,通过展示自身道德水平,影响和促进全世界道德治理。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项目“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17M04J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向玉乔:《习近平的道德治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1期。

②杨超:《我国道德治理的现实背景及实施原则》,《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9期。

③张分田:《道德创新必须慎重选择传统文化资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

责编/谷漩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道德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