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认同

核心提示: 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汉语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一种跨文化认同,是在认同母语文化基础上对异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培养跨文化意识、克服跨文化冲突,是汉语国际传播中实现中国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摘要】 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汉语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一种跨文化认同,是在认同母语文化基础上对异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培养跨文化意识、克服跨文化冲突,是汉语国际传播中实现中国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  跨文化认同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语言与文化好比一张纸的正反面,互为支撑,不可或缺,因此,语言传播必定涉及文化的传播。而“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却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融合,即便不发生融合也能够互相并存”。可见,语言传播中实现跨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传播的相关性

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传播具有同步性。要想真正传播好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语言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语言和文化的传播是同步的。

语言和文化传播的同步性,决定了传播汉语的同时一定会传播中国文化。一般来说,汉语传播的对象都是已经有了完整的母语文化系统,是在原有母语文化系统基础上的扩展和改变,深受其自身母语文化的影响。由于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过滤不同、认同程度不同,也必定造成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过程的不一致,对汉语掌握得较好的人不一定具备很好的中国文化知识,也会有对中国文化不认同的现象。随着对中国文化认知度的提高,认同程度会逐渐提高,这个过程需要传播对象经过自省才能实现。

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传播也具有差异性。虽然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紧密相联、同步进行,但也并不是毫无差异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传播内容不同,语言传播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而文化传播的内容则是语言要素之外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观念,还有行为方式,知识观念的传达与语言不可分,行为方式却具有超语言性,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二,传播方式不同,语言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反复操练实现,但是文化传播却不是简单操练就可以实现的,必须通过说明解释或者体验经历才能实现;第三,传播顺序不同,语言传播有一定的顺序,语音、词汇、语法由易到难,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文化传播顺序完全不同,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顺序,还在探索阶段。

汉语国际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传播对象掌握双语和双文化,不是为了让他们放弃母语文化,而是在他们母语文化根基之上接纳认可中国文化,从而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他们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实现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共同发展。

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认同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跨文化交际问题进入研究视野,外语教学界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外语教学提倡把语言教学与文化目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汉语教学界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把研究的视角逐渐放在了跨文化交流上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汉语教学界提出了汉语国际传播的理念,并且强调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或者说跨文化交流就是文化认同问题,是对第二语言文化的认同,只有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母语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双重认同才可以无障碍交流。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常常引起他们的误解与排斥。实现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就是传播对象运用已有母语知识和母语文化对不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中国文化的包容、理解、接纳与认可。

跨文化性是“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开始,西方开始关注语言的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和交际功能的作用,虽然海姆斯是针对同一文化不同语境的交际行为而言,但对语言国际传播研究来说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同时期,英国的语言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角度研究语言习得过程,英国语言学家维多森提出了语言交际观,这些理论促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念的形成。

在语言传播过程中,培养传播对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实现对异己文化的认同,只有对不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文化持尊重、理解、珍惜的态度才可能具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知识越丰富,跨文化交际意识越强。从汉语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能促进汉语本身的传播。跨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是认同母语文化的交际者跨越自身母语文化边界与异文化的成员交往过程中,两种文化相互适应、相互认同的过程,跨文化认同体现出交际者包容开放的心态和融汇不同文化视角的能力。汉语国际传播中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一种跨文化认同,要求传播对象具有跨文化意识,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母语文化,而且能接纳和包容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对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通过文化接触实现的跨文化认同,虽然实现起来是非常曲折困难的,但却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中才能获得发展,对异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是获得发展的前提。对于汉语国际传播对象来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是一个调整更新自我文化的好机会,也是他们实现跨文化认同,开拓国际化视野的开始。

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增进中国文化认同

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必定会形成中国文化、传播对象母语文化、其他国家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各种跨文化冲突随之而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不同传播对象各自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冲突;第二种是汉语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跨文化冲突;第三种是不同传播对象之间的跨文化冲突。传播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难免会以自己的母语文化为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言谈举止,或带着文化偏见,或带着文化优越感,在文化差异比较大时,必定会产生跨文化冲突。

要克服跨文化冲突,就必须提高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传播者,另一个层面是传播对象。对于传播者来说,他们是直接接触传播对象的人,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消除文化偏见才能顺利进行汉语国际传播。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更要有宽广的胸怀,抱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在情感上认同差异,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对待传播对象的母语文化,并在自觉识别和处理自身跨文化冲突的基础上,帮助传播对象克服跨文化冲突,顺利进行汉语国际传播。对于传播对象来说,跨文化冲突会带来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他们“与中国文化永远保持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负面态度大大影响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跨文化意识就可以克服其母语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跨文化冲突,为成功的汉语学习及用汉语进行交际做好铺垫。这需要汉语传播者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去着力培养,引导习得者消除文化误解和文化优越感,排除文化偏见和文化模式化,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汉语、中国文化及其他国家文化。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课题编号:DIA1603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②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③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汉语   中国   认同   传播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