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来,城西区公共场所涌现一批身着便服,但佩戴“平安守护”红袖标的人员,在维稳安保、治安防范、安全隐患排查中取得了可喜成效,有效维护了城西区的和谐稳定。两年多来,根据“红袖标”队伍反馈的信息,及时消除矛盾纠纷及安全隐患事件150余件,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红袖标”队伍效益评价
收集汇总群众诉求的最佳途径。根据街道网格化管理的需要,每栋楼院都有群众推选的楼院长,楼院长发展为“红袖标”队伍的成员。因为楼院长熟悉楼院社情民意,所以成为收集汇总群众诉求的最佳途径。
发挥流动的监控、移动的探头作用。通过微信平台,每天早上9时报夜间情况,下午5时报日间情况,无事报平安、有事及时报。密切关注重点人群,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时掌控社会动态,逐步构建起了治安防范的“铜墙铁壁”。
架起矛盾纠纷化解的平台。由于能够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隐患信息,及时组织社区中经验丰富的矛盾纠纷调解人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维稳目标。
实践证明,城西区创建“红袖标”队伍,探索群防群治的常态化制度机制,既是我国政治优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社会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是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
“红袖标”队伍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红袖标”队伍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还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红袖标”队伍的构建和推广过程中,为了激发队员的积极性、稳定队伍,辖区党委和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措施,但奖励的面窄量少、物质激励比较弱,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这支队伍的稳定。“红袖标”队伍的成员有街道公职人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这些在职人员,但更多的是非在职的热心群众。在职的“红袖标”队员好管理,而群众“红袖标”队员流动性比较大,仅靠精神激励难以稳定这支队伍。目前,城西区政法委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正在抓紧制定《城西区“红袖标”群防群治队员奖励办法》,预算奖励经费为61.4万元。
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促使辖区单位投身于辖区的群防群治工作中来。群防群治是辖区每个单位和公民的义务,但辖区省级和市级单位在“红袖标”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发动辖区单位治保人员加入“红袖标”队伍有一定困难,影响到“红袖标”队伍的覆盖面。根本原因是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省市级单位在治安综合治理上的考核权、否决权比较弱,对辖区省市级单位考核上的发言权不足。另外,辖区部分省市级单位对辖区治安综合治理应尽的义务认识不到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形成相对固定的培训机制。随着“红袖标”工作模式的推进,群众对“红袖标”队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同时“红袖标”队员本人的职责范围也需不断强化。培训内容可以就基本职责、运行规范、治安法规、治安防范知识和素质、治安工作的内容、报警的程序和方法、如何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红袖标”工作禁止性规定、如何自我防护、辖区当前的治安环境与形势分析等方面进行培训。
充实专业人员,提高“红袖标”队伍服务社区的水平和质量。群防群治工作涉及面广,有些工作如纠纷调解、消防安全等涉及专业知识,如果能够吸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到队伍中来,对于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
责编:赵博艺 / 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