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针对教条主义提出来的。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就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我们把经典作家的话当成教条,把经典作家的本本当作教义,就会不顾实际而照搬照套,就会把它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评价实践的标准,稍一不合,就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很长时间内,本本主义给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套上了枷锁,使我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重大障碍,所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危害深重。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当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没有讲过,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做过,我们以前也没有搞过,只能靠在实践当中去探索和开拓。如果我们躺在本本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本本上没有的就不能做,本本上写了的就不能变,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无法发展与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实施国家总体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对整个世界的划分,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非常清晰的演进路线。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作出的重大判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解放思想不停步,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成果。我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我们党正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从而形成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正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上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我们党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这是我讲的我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一点,思想解放不停步。
我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二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革命首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为纲,它错就错在把阶级斗争放在第一位,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非常次要的地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氛围下,唯生产力论、“白专的帽子满天飞”,还发展到了政治冲击一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发展停滞、经济困难、社会落后、群众的困苦迟迟难以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后,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并且作为重要内容,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00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到“兴国之要”的高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战争一结束,立刻还要回到这个中心。要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针对“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奇谈怪论,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如何发展生产力呢?这就要从科研和教育入手,于是,我们党决定恢复高考,扩大招生,推动出国留学,将从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到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放开手脚,让多种方式参与办学,包括民办学校、中外合资办学。我们设立了教师节,尊重教师,尊重人才。
为了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我们要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全国科学大会上,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崭新观点。十年后,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的时候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之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各个场合被他反复强调,成为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名言之一。
为了引进科技,引进先进的管理,我们就要同各国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本世纪以来,我国紧紧抓住以信息技术带头的科技革命,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人工智能,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巨大变革。
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呼唤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制度创新,包括实现经营目标责任制、人员聘用制、奖金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配置资源、城镇化……负面清单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所有制改革等都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已经成为我党坚定不移的共识。
4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三点,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含糊。1978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北方谈话”指出,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句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40年改革开放,我们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而展开的。首先,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施改革,我们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允许兼职下海经商,推动一系列所有制改革,一举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为了让人民便利而改革。为群众办事和生活增添便利,是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的方向,也是近年来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40年来,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各项管理体制改革,我们更加注重人性化、便利化、高效率。人民群众办理护照、户口、执照、驾照、产权过户、婚姻登记,不知比以前方便了多少倍,老百姓可以通过微信汇款转帐、网上购物,可以异地缴款看病,享受社保,我们取消了各种各样的证明,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加便利。
为了让人民获得公平正义,实现共享而改革。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通过教育、司法、分配等领域的改革,来实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们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改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力度,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改革的目标没有含糊,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粮票、布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