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装备制造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核心提示: 装备制造业需要高校为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质量人才,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要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摘要】装备制造业需要高校为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质量人才,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要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高质量人才 高校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高校作为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力争实现人才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来看,装备制造业人才主要包括技术研发策划、管理、营销与外语人才四大类,涉及的学科专业较多。总体来看,高校所培养的装备制造业人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知识基础不牢固,但又缺乏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其次,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不足,特别是外语交流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再次,动手能力不强,实际操作环节不熟练;最后,职业素养和公共意识不足,突出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高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于课程结构、教学改革与考核体系这三个方面。从课程结构来看,高校专业课、实践课与创新创业课程安排都有不合理之处。首先,专业课内容结构不合理,很多课程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对地方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考虑,同时缺乏对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考虑;其次,实践课程也存在问题,包括实践环节各部分的关联性不强,缺乏整体规划,并且与课外创新对接不足等;再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师资不足、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从教学改革方面来看,改革的激励不足。教改活动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努力往往难以量化,而且教师现有工作压力已经很大,导致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或小班研讨等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开展范围有限。

从考核依据来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更看重数量指标,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或定位的考虑。对教师和所在专业的评估主要看教师主持的项目级别、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论文数量以及学生就业率等。对于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的贡献缺乏评价,没有能够建立起用人单位评价和反馈机制。从考核后的奖惩机制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面缺乏有力的、对应结果的激励或惩戒措施。

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培养

特色培养指的是依据本地产业的发展特色来培养相应的人才。高校发展需要本地企业的支持,因而对于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应该格外重视。高校要特别要重视人才需求量较大或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等有哪些要求,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需要不同的教育资源、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来作为支撑。为此,要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来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采取多次遴选、提前保研、单设保研名额、选修研究生课程等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师资力量薄弱和青年教师负担较重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教师队伍、减轻过重负担。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引智政策,用更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到本地高校就业。同时,面向全社会征集能够讲解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一些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解决目前教师缺乏和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争取与用人单位合作的机会,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的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促进工科教师强化实践能力,经管类和外语类教师积累管理及经贸活动等方面的经验。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教育资源共享包括跨学科、跨院校以及区域内外的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利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有所作为。借鉴国内外网络课程、虚拟学习模式的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其次,争取与其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合作,采取跨校课程团队、联合课程体系、跨校学分互认以及图书资料共享等方式,促进高校间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资源共享。再次,积极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例如,依托高校重点学科的影响力,开设“名师讲坛”等。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科研资源共享路径,如高校间可以合作建设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学生可以依据平台上教师科研项目的内容与方向,组建团队并跨校申请子项目,立项者将获得科研项目主持人的指导,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创新的需要。

出于对装备制造业生产的综合自动化与技术复杂性特质考虑,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大规模增加,而这类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此,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复合型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并建立跨学科协调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通过对教师结构进行优化、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以及开设跨学科课程与项目等途径,将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性重组。鼓励教师实施跨专业教改项目,总结经验并形成特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针对装备制造业对外语类复合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鼓励跨专业合作,研究外语专业的课程与装备制造业相关学科的关联性,通过开设跨专业课程、开展学习项目等途径,使学生掌握工科、管理及营销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并善于运用专业外语进行表述交流、知识学习、思维转换或实际操作等。

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调整要实现常态化。定期进行专业教师课程建设研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提高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根据行业发展动态来增减选修课,如针对科技发展趋势开设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课程安排方面要突出培养特色,了解企业需要从业者持有哪些资格证书,据此来调整课程体系。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充分论证各环节的关联性,实施分段渐进式培养,同时,安排课外自学进阶模块,建设相应的实践课自主创新平台,争取与企业开展合作,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训练项目。促进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及专业课内容结合,通过组建课程团队或研讨组等形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专业性。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建议完善各类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高校各专业寻找相关度高的合作企业并进行匹配度评价等,以降低筛选风险和成本。校企深度合作要注重稳定性和深入性,要有组织保障,如建立校企联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教师培训基地”等,争取更广泛的合作范围。特别是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因其实践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学校要对它们有更多的扶持和倾斜,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动手锻炼机会。

完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专业评价应打破仅以科研项目、论文和就业率为主要指标的思路,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要考核,还要纳入用人单位反馈方面的指标;定期开展评估课程,对于贡献度较低、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的课程,采取同行评议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决定整改还是取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采取多维主体方式;在原有学分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校内、校外多元多维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工作量核定办法,对那些参与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并付出努力的教师给予更高的报酬,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作者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人才供求问题与培养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H171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宋余庆、陈权、刘哲、朱轶、潘天红、刘会霞:《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国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双跨”团队体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建构》,《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3期。

责编/张寒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高质量   制造业   更多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