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一些优秀成果可以促进党的作风建设。“经世致用”思想阐释了学习的对象、态度和方法问题,为党的学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知行合一”思想指明了认知和践行的内在逻辑,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官本位”的落后意识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盏警示灯,必须常鸣常响,保持党员队伍的人民性、先进性、纯洁性。
【关键词】党建 作风建设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的作风建设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工人政党的基本理论,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创新理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气质。
秉承“经世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明清之际,为反对空虚之学,遏制引经考典、不求实效的浮夸学风,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令当时的学界广为震撼,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价值判断。此处之“经”是“经济”之意,指的是经国济民、治理世事。“致用”则相对较好理解,就是要讲求效用,体现价值。经世致用的观点要求读书人关注现实问题,将功夫用在治国安民上,代表了王、顾等一批思想家所追求的新学风,其中内在地包含了“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务当世之务”,点明了学习的对象要贴合实际,切勿虚谈。顾炎武说道:“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即是说,书中虽有黄金屋,但终归要用来指导实践。如果书中所言不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是天方夜谭,不如不读,不如不学。二是要勇于任事、致力创新,点明了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刘献庭认为,“利济天下”是读书人的基本品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就要用来做实事,指导实践,否则读书无用,读书人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在这样的基本立场上,要敢于发问、勇于创新,不因众人附和就人云亦云,偏离客观事实,要真正做到“以先觉觉后觉”。三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古人十分注重亲身实践,比如清代的顾祖禹,为了获得地理研究的一手材料,舟车劳顿,亲历山河大川,访谈对象不拘于商人抑或是贩夫走卒,与他们侃侃而论;又如黄宗羲,一生所学上及天文下至地理,凡“政体所关,靡不规画”,表现了他关心国计民生,认为没有什么不能学的敬业之心。
古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要与时俱进,深化对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认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党,面对新的国情和世情,要打破僵化的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有益经验,让“主义”鲜活起来,不断创新理论并指导新的实践。
践行“知行合一”,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空泛的口号。它要求党员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说到底,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就是要考验党员干部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去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对于治国理政中的道德伦理的认识,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系统的观点,即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
1508年,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于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论。此处的“知”指向人的道德认识和伦理思想,此处的“行”即为道德的践履。知行合一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表现出古代仁人志士对人的内在认知和外化于行的关系的深入思考。首先,“知”中有“行”,二者相融相依。一个人是否建立起了道德的认识,要靠道德的践履去说明,如果心中有德,行为无德,那便不能确证道德的真实性。其次,“知”决定“行”。只有树立起一定的道德观念才能在现实中自觉地依照相应的行为规范去行事。最后,以“知”为“行”,二者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因为个体建立了道德意识,在“知”的指导下去实践,因为“行”中包含着“知”的因素,是对它的检验,所以也就标志着“知”的真正完成。
“知行合一”论既有着相对成熟的“认知—行为”的辩证逻辑,也蕴含着强烈的伦理色彩,它与党的群众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有内在的契合。人民性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要求。只有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尺度,才能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在工作中踏实肯干、求真务实,才能为老百姓切实谋福利,彰显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
警惕“官本位”思想抬头,做好人民公仆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历经了二十四个朝代、一百多位帝王的统治。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专制制度下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封建意识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人。虽然近些年学界对“礼”的研究偏向于其中的积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原生形态是“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等级制而设。在漫长的封建史中,这种等级思想经过粉饰和伪装已经普遍存在于广大社会阶层中,以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个别领导干部自认为高人一等、摆官架子。
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党的建设的智慧,并不仅仅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和卓越智慧推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彰显党员队伍的精神风貌,更要以史为鉴,不断推动思想进步,摒除腐朽的落后意识,尤其是“官本位”意识。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糟粕思想必须得到彻底的纠正。为此,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党内和党外的两条路线,力求全面从严。第一条路线是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党的优良作风,为下级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二条路线是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党员的作风建设,建立常态化机制,保证作风建设的不间断、不走空,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官本位”的腐朽思想之所以能够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不仅是源于我国历史上长期的封建文化,更有其内在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看,它反映出了以权力交换利益的一般现象;从存在空间上看,上达下听、惟上是从的僵化制度巩固了官吏间的等级性,助长了不良的风气;从社会评价上看,以“官”为本已经成为一种扭曲价值观,存在于官、民和整个社会之中。所以,要破除这种落后意识,就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起就十分注重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纯洁性,带领中国人民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今日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指导党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实践,才能使党经受住“四种考验”,战胜“四大风险”,引领中华民族早日完成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为中共上海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孙建娥:《传统文化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理论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②任俊华、肖光荣:《关于传统文化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③邓玉琼:《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对作风建设的负面影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④苏彬:《以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党的作风建设》,《人民论坛》,2018年第24期。
责编/牛牧瑶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