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新境界,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其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之所以能够保障共享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是由其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即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机制、制度是共享发展的条件保障机制和具体实施机制。
【关键词】共享发展 动力平衡机制 条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体现在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上。它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指导实践朝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但共享发展的实现也会受到一些阻力的影响,这些阻力表现为人们在思想认识上难以摆脱“速度情结”、形式主义的桎梏等。而制度是排除阻力、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度对共享发展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共享发展的动力平衡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具体实施机制上。动力平衡机制回答的是制度为什么能够保障共享发展的问题,条件保障机制和具体实施机制作为两种具体机制,回答的是制度如何保障共享发展的问题。
制度是共享发展的动力平衡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机制。除动力机制外,社会有效运行还离不开平衡机制。在关系社会发展的逻辑链条中,制度并非根源性的因素,它属于上层建筑,是动力机制的平衡机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适应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者的矛盾冲突是制度创新的动力和依据。生产力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生产关系必须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制度选择是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
对共享发展而言,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共享发展的根源性因素和动力机制。制度对于共享发展虽不具本源性意义,但它是作为各个动力因素的平衡机制而存在的,因而制度对共享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甚至在某一特定阶段或特定事件中对共享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说来,制度是作为共享发展的平衡机制而存在的,二者关系如下:第一,制度建设必须以共享发展的实现程度为依据。作为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是对当今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共享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解决。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维护和保障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弱化或者消除各种冲突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共享发展的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制度建设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第二,制度对共享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会促进或阻碍共享发展的实现。制度建设的水平与共享发展的程度相适应时,良好的制度对共享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三,我们不能离开生产力而抽象地谈制度的作用,更不能将制度凌驾于生产力之上,使其超出自己发挥作用的范围,从而陷入唯心主义。同时,也要避免形而上学,要承认制度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共享发展的决定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机制的作用,为共享发展服务。
制度是共享发展的条件保障机制
共享发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共享发展的实现更是需要制度保障。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保障下,人们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才会富有成效,经济社会才能在平衡机制中持续发展。
首先,制度能为共享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规约人的行为的规范,制度在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它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则框架,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调整机制,由此构成了有序的社会交往环境。在这一规则框架中,人们可以预见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结果,进而增进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与信任。毋庸置疑,制度的这一功能为人们的交往和实践提供了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和确定的预期,这是共享发展实践活动效果最大化的前提。
人们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也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共享发展的实现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存在诸多影响其实现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公平问题、体制机制不完善问题等。面对矛盾和冲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回避或否认它,而在于科学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将其控制在秩序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对其进行疏导和消解。制度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活动的边界,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利益侵犯;制度能以较低的代价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有效化解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冲突,促进整体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力量的整合。
其次,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的各方面实践已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共享发展关乎发展的成败、关乎人民福祉和党的执政地位,也是对党的执政水平的考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自我革新能力,必须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为制度治党提供载体和有效支撑,以规范、有效的制度来规定党和党员干部的行为边界和行为准则,确保社会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共享发展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再次,制度能为共享发展提供合力支持。实现共享发展,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共识,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多元性社会,社会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凸显,如何增进秉持不同价值主张和利益诉求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共识,事关共享发展的实现程度。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其对具有利益矛盾和价值分歧的人是公平一致和同等适用的,它是公民之间自由自主对话与协商的工具和保障。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共享发展而言,能够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即通过对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将贫富差距缩小到合理的限度,进而缓和甚至完全化解冲突和矛盾,减少社会力量的内耗,为共享发展提供强大的合力支持。
制度是共享发展的具体实施机制
共享发展只有在制度上得以体现,才有利于其从理论转化成现实。要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首先,必须全面清理不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落后的体制机制,做好对既有制度的纠偏纠错完善工作,扫清阻碍共享发展的条条框框;其次,要以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强化制度的总体设计和思考,促进制度创新,通过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来巩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再次,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共享发展面临的困境中,有一些是因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造成的,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因制度执行不利造成的,为此,要通过增强示范、营造制度执行文化、加大制度的宣传教育、注重后期监管等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保证共享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邱耕田、唐爱军:《论社会发展的三种机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责编/贾娜 周小梨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