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根本保障。 农村是食物、劳动力、资源涵养和文化传承的源头和根基。虽然中国农业发展现已进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高竞争力与质量效益为基本取向的新阶段,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农村面临着农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的农业萎缩化、以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为特征的村庄人口稀疏化、抚养比上升、“后继无人”等严峻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目标,明确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即通过推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在农村提供充足、优质、多样的就业机会,创新性地提高农业竞争力,并为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提供持久性动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主要对世界各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规律进行梳理,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经验,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世界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不断深化和升级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以收入水平为划分标准,参照世界各国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可以划分为低收入阶段、中等偏下收入阶段、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等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下文按照这四个阶段对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律及阶段性规律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是对农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的统称,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纺织品、皮革制造业,木材和木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产品制造业)、关联流通业(批发业,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世界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规律基本相符,与李斯特划分的由“农业”到“农工业”再到“农工商业”的演变思想基本一致,其具体凝聚在产业结构深化和升级的总体发展规律之中。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其次,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下,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内部结构将会改变,农林牧渔业比重会从最高下降至最低,关联制造业比重则先升后降,关联流通业比重持续升至首位,住宿餐饮业比重也呈上升态势。
进一步从阶段性规律来看,第一阶段为经济发展的低收入阶段,农林牧渔业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支柱产业,占比接近半数,关联流通业的比重也较高,而关联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在该阶段中第一产业是经济的核心产业,工业化相对落后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极低,而流通业多以初级农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为主。
从具体数据来看,在第一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中,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最高,均值为39.55%,区间范围为34.63%—43.27%。农林牧渔业、关联制造业、关联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占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比重的均值分别为44.97%、18.35%、31.72%和4.96%。符合该阶段特征的国家有2000年的中国、2000年的印度尼西亚和2000年的印度,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35.67%、42.46%和41.71%。
第二阶段为中等偏下收入阶段,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农林牧渔业在该阶段收缩到三分之一的比重,关联流通业的比例上升到第一位,关联制造业的比重也快速上升,住宿餐饮业的比重仍然较低,但逐步转入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快速的工业化拉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挤占基础农业的空间,再加上流通业中加工农产品的交易增多,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外出饮食住宿开始发展。
在第二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中,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均值为32.36%,区间范围为20.75%—42.29%,农林牧渔业、关联制造业、关联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的比重均值分别为31.41%、24.64%、37.50%和6.46%。2000年的巴西、俄罗斯和波兰,2005年的中国、2014年的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都符合该阶段的发展规律,美国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1950年就已进入中等偏下收入行列。
第三阶段为经济发展的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该阶段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农林牧渔业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关联流通业的比例上升到接近半数,关联流通业的增速放缓,住宿餐饮业的比例依旧小幅提升。这是因为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后,产业结构出现转型升级,第一产业迅速萎缩,第二产业增速放缓,而流通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核心产业。
在第三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中,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值为25.98%,区间范围为18.53%—34.94%。农林牧渔业、关联制造业、关联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的比重的均值分别为18.40%、25.01%、47.13%和9.46%。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基本处于这个阶段,2000年的墨西哥、捷克和葡萄牙,2005年的波兰以及2014年的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也都符合该阶段的规律。
第四阶段是经济发展的高收入阶段,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农林牧渔业的比例继续下降到一成左右,关联制造业出现下降,关联流通业继续上升超过50%,住宿餐饮业大幅上升甚至超过了农林牧渔业。在高收入阶段,由于技术创新推力增强,后备资金充足供给,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第一、二产业逐渐被第三产业挤占。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关联流通业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基石”,与此同时,在关联流通业日趋重要的背景下,荷兰的鲜花、日本的水产品以及美国的冷冻蔬菜等农产品的交易地也向交通密集地集中。
在第四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中,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最低,均值为19.06%,区间范围为10.46%—30.59%;农林牧渔业、关联制造业、关联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的比重均值分别为10.03%、19.87%、55.93%和14.17%。2014年日本和美国的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04%和16.95%,与此规律保持一致。
可见,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显著的规律,不同国家也会呈现不同的阶段规律的特征,只有明察国情,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促进一国各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日本农村振兴及发展六次产业的经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鉴于日本已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同时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再加上日本与中国同处东亚,在资源配置和人口密集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其经验对中国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会具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离岛和偏远山区农村等区域已呈现出工业化所带来的岛屿人口稀疏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并开始实施应对这些问题的乡村振兴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今村奈良提出了“六次产业”(先是1+2+3,后是123)的概念,其思想是发展六次产业化,即通过拓展本土化农业产业链和产业范围,推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日本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乡村振兴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两轮并重”,突出产业融合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核心作用。六次产业是日本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以休憩、展示、商业、组织文化活动等功能为核心的乡村驿站和乡村文化节成为了日本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亮点,有效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批发交易和地产地销。2010至2015年间,六次产业销售额在农业总产出中的比重维持在16%—19%之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在发展和振兴,但其六次产业销售额在国民总产出中的份额尚不足0.2%。
其次,以乡村振兴与农业关联流通业为纽带和“路由器”,把乡村资源和不同城市需求有机匹配是其有效机制,也是日本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成功发展的核心亮点。一方面,以农产品直销所为代表的农业流通业是六次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相关数据, 2010至2015年间销售额的占比接近50%,吸纳的就业数占比也维持在46%左右,位居榜首。另一方面,日本农业物流网络发展具有效率高、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组织化程度高等主要特点,依托道路交通而建成的乡村驿站、“地产地销青空市场”(集市市场)以及批发市场成为了农产品物流集散的重要场所。在这里需要特别进行对比说明的是,前述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的关联流通业的比重高达58%,其中零售业为24%,相比,中国的该比重仅为33%,零售业更是不足6%。可见,与日本相比,以零售业为代表的农业关联流通业是中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
最后,政府支撑是日本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顶梁柱”。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其南北长度较长,这也导致其区域差异明显,乡村振兴和六次产业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六次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耕地资源相对充足且交通发达的大城市周围地区。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与满足城市的细化需求有关,也与当地政府财政资金较为充裕、有力量进行财政支持有关。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和总务省的数据,从地理分布来看,六次产业销售额较高的区域主要为东京、大阪和熊本等大城市及其周围区域,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资源较丰富、农产品需求较高且多样,同时,便捷的交通使农产品流通分销体系更为发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东京都,也没有通过六次产业完全解决交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过疏化”问题。
综上所述,日本在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一些乡村地区,在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快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步伐。
启示与建议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稳定在30%左右,与高收入国家的均值19.06%相比,比重依然较大。2014年,中国已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中农林牧渔业、关联制造业、关联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占比分别为32.21%、28.19%、33.02%和6.58%,相比于2000年,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下降了10.33%,关联流通业上升了9.97%,而另外两个产业的比例基本稳定。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效把握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路径,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变得愈加重要。
在理清中国收入发展阶段基础上,结合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和日本经验,下面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以连接城镇和乡村纽带的流通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建立“三高驿站”网络,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交流和对流。从日本“六次产业化”的经验来看,流通业是联系生产、加工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和纽带,也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价值链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流通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强,政府会通过建设公共设施、人力资源、政策性贷款、补贴、税费减免、提供用地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同时,围绕道路交通建立的乡村驿站成为了日本发展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而中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内部结构层次明显较低,并突出体现在流通业发展不够充分上,而零售业发展滞后是农业及关联产业这一短腿中的短腿,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分销体系是中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最迫切最需要加快发展的领域。此外,在中国主要基础设施条件已具备的条件下,依托航空高新园区、高铁新区和高速公路建立乡村驿站和农产品物流园区,打造以人为核心的集农产品生产、运输、储藏、批发、零售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网络式乡村集群,也是突破流通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一环。
第二,将大力发展农业关联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农业具有相当强的延展性和增值力,之所以高度重视农业,持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不仅仅是农业与粮食安全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才具有好的基础,劳动力就业才有更多的机会,乡村振兴才有“定海神针”。近年来,中国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虽然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中国的工业化采取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和供需脱节的问题至今仍旧存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不充分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因此,加快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不仅能够在延伸农业价值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是补工业化发展短板、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规律,又要借鉴和中国农业特点相似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不能盲目冒进。
第三,把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政策支持作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日本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周围等交通发达的地区,而交通闭塞的偏远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并不高,六次产业化的繁荣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日本农村的“过疏化”问题。中国目前还处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基础。因此,要吸取日本六次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的资金融资力度,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偏远地区,促进交通、网络、仓储、物流等农产品分销体系立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优惠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给予新型业态、新型商业模式充足的融资力度和税收减免,避免走日本的“弯路”。
第四,以建立农民参与分享机制作为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要运用财政支持政策,支持鼓励农民自己直接兴办产业经济实体,与工商资本形成要素互补、成果共享、和谐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为农民兴办产业经济实体提供财政金融优惠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向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大户等依托农产品、农村特色资源而兴办发展起来的农业关联产业提供倾斜性政策支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尚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根据国情找到适合本国和当地产业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有效措施,避免遵循规律的片面化。
【本文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文博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贺胜兰 / 赵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