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全民诗词热潮中,存在着读诗多、求广博而失之偏杂的问题,也始终不乏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强调简单记忆和模仿的现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追求的大道,是一种天地之大美。阅读诗歌,应重点关注诗之趣,将读诗与修身联系在一起。主动追求“诗—人—道”三者合一的境界,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键词】中国诗词 诗通大美 诗趣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诗之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似毋庸赘言。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今亦恐无人提出质疑。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尤其是古典诗歌,至今依然,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风靡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央视统计数据显示,仅第二季的10期,节目观众人数便已达到11.63亿人次。随着古典诗词热潮的袭来,书店中的相关书籍也一时洛阳纸贵,各类诗词协会的会员人数也成倍增长。今日网络上创作古典诗词的人数,恐怕已不亚于唐宋时代文人骚客的人数,这一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从目前古典诗词在大众中的传播与接受状况看,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强调简单记忆和模仿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虽然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熟读吟唱”“腹有诗书”并非通过简单记忆和单纯技巧模仿就能达到,而是需要久久为功。
中国古典诗歌之“趣”表现在哪里
南宋学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有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今天我们如果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独特之“趣”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恐怕背再多首诗歌也无济于事。那么,中国古典诗歌之“趣”到底表现在哪里?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去识“趣”?这里,笔者想就其中一个方面,也是当前人们传播与接受古典诗词时较为容易忽略的“诗通大美”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之于中国古人,绝非简单的抒情工具,这一点是今天我们读古诗时尤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中国诗歌的历史,如果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年了,而至少前一千年,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也从未将其定位于抒发情感。那么,那时的“诗”究竟是什么?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中国便已有大量的诗歌创作,不过那时,诗歌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缘由,或爱情、或婚姻、或战争、或祭祀,等等,但是被人们收集、整理、记录并传承下来的诗,则大多与原始巫术或宗教仪式有关,而这些诗所表达的内容,极少是个人情怀的抒发,更多的是集体意志的表现。也就是说,那时流传的诗所表达的“情怀”,是集体“情怀”,是集体“智慧”,他们将其称为“志”。自此,“诗言志”便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近千年来中国人对诗歌的主要定位。同时,诗也成为教育子弟学习前人知识的重要文本。这让我们想到《尚书·尧典》中的那个经典段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帝命夔以乐(包括诗)教胄子,目的不在于吟诗作乐本身,而是要让其懂得如何“神人以和”,这正体现了早期诗歌的核心功能。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孔子以诗作为教材教育弟子,进一步发挥了诗歌的教化功能。孔子论诗,重在修身,以诗来体悟人生哲理,以达到“仁”的理想境界。由儒家开辟的诗教新方向,随着汉代儒家的独尊被进一步强化。至汉代,儒家被定于一尊,孔子所用之《诗》也被尊为了“经”。虽然汉人也认识到诗是“吟咏情性”之作,但对其“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育功能则更为重视。两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虽有兴衰,但其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在整个封建社会再未动摇。自此以后,“诗教”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必须接受的一种教育,“诗”也成为文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知识依据。
“诗”中有大道,由“诗”悟大道,是中国历代文人对诗的最高定位。虽然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中的诗,然而,古代文人创作诗歌时,也已无法绕开对诗歌的这一定位了。诗可“缘情”,亦可“言志”,但更应言“大志”,言“大道”,如此才是好诗。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赋诗言道,也不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推广到一般意义上的大道了。
体诗中大道,显诗化人生,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有大美是因为天地有大道,大道之显而为大美,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追求的大道,正是这样一种天地之大美。这并不是说古人作诗不写闲情逸志,而是更称赏诗中有大美的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不仅是后人评价古人诗词的标准,也是古人作诗填词所追求的目标。所谓“境界”,有人也称之为“意境”。其实无论是境界还是意境,都是对天地大美的一种领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二十个字的诗中是“孤寂凄凉”,还是“万籁俱静”?其中之大美我们又岂能用二十个字道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语如白话,意却无穷。在古人眼中,一首好诗不仅能写景抒情,能情景交融,而且还须体悟大美,这样的诗才有意境,才是好诗,而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具个性的“趣味”之一。今天我们读之,焉能不去悟之?
那么,今天我们读古典诗词,又该如何识其“趣”?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仁、法无定法的问题。观各电视台大力推广的诗词类节目,其推动大众读诗赏诗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点评引导,对于大众识古典诗词之趣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在由这类节目带来的全民诗词热潮中,也存在着读诗多、求广博而失之偏杂的问题。当今的网络诗词作品,借严羽之言,大多是“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徒有古诗之形,而无古诗之境。这一现象恐怕与创作者未能领悟诗道有一定的关系。
严羽《沧浪诗话》曾有言:“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坛经》中慧能论禅道之悟曾有言:“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是最上乘。”这对我们体悟诗中大道或能有一二启示。
首先,见闻读诵是我们认识古典诗词的重要基础。当然,读诵什么、见闻什么,还是有讲究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只有读一流作品,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
其次,悟法解义是我们理解古典诗词的重要路径。若学诗只停留于见闻读诵,而不去“熟参”经典,“妙悟”诗道,则只是下乘之法而已。不过,正如慧能强调禅道之悟须得自修自悟一样,对古典诗词的悟法解义同样得靠自己“妙悟”,这对我们悟诗中大道、解诗中大美颇具启示意义。
再次,依法实践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手段。诗如其人是古人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体悟诗中大美,若仅停留于言语层面而不将对诗歌的体悟化入人生实践,也只能落于中乘之法而已。依法实践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学古人以诗悟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如古人般以诗修身,将诗与人融为一体,这才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大乘之法。而所谓最上乘者,实际是将上述三乘之法融会贯通,合为一法,将“诗—人—道”三者合一。体诗中大道,显诗化人生,正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通大美当悟之。今天,我们只要不断妙悟中国诗词之大道,必然能为中国诗歌的未来铸就新的篇章。
(作者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贞:《中国诗词大会缘何广受追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9日。
②[南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