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自由传播的网络空间,负面道德信息往往会弱化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仰等,阻碍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消解个体的道德能力。所以,应当创新道德教育理念,优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主流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降低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带给个体道德能力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网络负面道德信息 道德能力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成为价值观传播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社会信息、思想文化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海量的负面道德信息湮没了真正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给个体道德能力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应当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考察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分析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探索以网络道德促进个体道德能力建设的方法策略。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往往会产生“核裂变”的传播效应
在网络空间中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实践等,从而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从文化传播学视角看,消费主义、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炫耀自我等负面文化更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更容易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和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娱乐化、媚俗化、庸俗化、市场化的文化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大行其道,几乎覆盖了商业、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负面道德信息、不良道德文化等也渗透到了网络生活的各个领域,“好人没好报”“今朝有酒今朝醉”“自扫门前雪”等非道德言论也屡见不鲜。从道德建设视角看,这些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是对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的道德反映,也是现代人的道德心态、道德情感的折射。这些负面道德信息虽然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一面,但是也具有夸大性、情绪化、虚假性的一面,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把握网络负面道德信息的内在本质。
从道德功能上看,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后会产生“否定效应”,促使受众更加关注网络空间中的否定信息,并倾向于做出更多负面的、否定的判断,这些必然会影响个体道德能力建设。行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面对强度相当的信息刺激时,个体往往对消极信息更加敏感,在心理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也会赋予消极信息更大的概率权重。在网络空间中负面道德信息往往会产生“核裂变”的传播效应,急剧放大负面信息的否定效应,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强烈反响。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的内容集聚化。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比较少,而且有着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从而能够较好地控制负面道德内容的肆意泛滥,网络媒体却在发文数量、内容审核等方面限制较少,这些促使网络负面道德信息能够以几何级数量扩散,从而放大了网络负面道德信息的否定效应。此外,网络负面道德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网络负面道德信息传播中网民往往共处于同一信息场,能够与负面道德信息传播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加剧了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染性和情绪化传播。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往往会弱化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仰等,阻碍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消解个体的道德能力。所以应当深入分析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对个体道德能力的消解作用。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会消解个体的道德认识能力。个体道德能力也源于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等,只有当个体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等道德现象后,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在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利己主义、感官享乐、物欲至上、自私自利等不良道德文化堂而皇之呈现,混淆了个体的道德是非判断标准,弱化了个体的道德认知和认同能力,使许多人不知道应该坚守何种道德原则。此外,网络负面道德信息会消解人们对传统道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弱化主流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带来道德信仰失落、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比如享乐、审丑、猎奇等负面道德信息的泛滥会弱化人们的道德羞耻感,降低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会消解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是个体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进行道德实践的重要前提,如果个体缺乏必要的道德选择能力,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实践,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习惯。在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泛滥的时代环境中,许多网民以丑为美、以自私自利为人生原则、以盲目攀比为荣,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将消费、攀比、爱慕虚荣等当成张扬个性,将享乐主义、不劳而获、啃老等看作实现自我价值,这些直接影响了个体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网络负面道德信息会消解个体的道德实践能力。个体道德能力最终表现为个体的道德实践能力,如果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道德选择等不能转换为道德实践,那么就会带来知而不行、知行相悖等道德问题,影响个体道德能力提升。在负面道德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中,个体的道德实践深受不良道德文化的影响,并因此影响了个体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见义勇为、遵守公德、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等变成了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见死不救、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知行不一等反而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导致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实践能力下降。
多措并举降低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对个体道德能力的不良影响
在大众文化崛起、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语境下,网络负面道德信息给个体道德能力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弱化了个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因此,采用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策略消解负面道德信息的不良影响,对推动个体道德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以先进道德文化消解负面道德舆论。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阵地不被先进文化所占领,就必然会被消极的落后文化所占领。显然,要想消解网络负面道德信息对个体道德能力建设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建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先进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建构先进道德文化,以先进道德文化引领网络舆论走向,防止主流道德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失语。
第二,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培养个体的道德能力。个体道德能力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总和,也是个体在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中所内化而成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等,它具有多元化、内在性、稳定性、主体性等特征。其中,道德教育是提升个体道德认识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高个体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消解负面道德言论的不良影响。所以,应当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将公民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家庭道德教育等活动中,从整体上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质。比如,应当将网络空间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提高主流道德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第三,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培养个体的道德能力。道德是以道德良心、道德自律、社会舆论等方式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道德效力的发挥源于个体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认同。个体道德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仰,提升个体的道德实践能力。所以,应当在公民道德实践中消解网络负面道德信息的不良影响,强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提升个体的道德践行能力。比如,可以开展优秀道德人物评选活动、健全道德奖惩机制等。
(作者为河南工学院社科部讲师)
【参考文献】
①王前军:《论个体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责编/谷漩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