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七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北京市育英中学面对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之问,守正出新,静思谋变,以教科研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开辟教师发展新境界,建设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推动学校发展的灵魂力量。
守正出新 凝聚思想共识
七十年来,我们踏着前人的脚印一步步走来。爱岗敬业,坚守责任,始终是育中教师群体的精神写照,但我们更懂得守正出新,锐意进取。科教兴国,科研兴校,学校通过更新教师观念,打破思想藩篱,树立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我大学毕业后就加入育英中学的大家庭中,时常搬着小板凳坐在老教师的课堂里听课,跟着师父学刻蜡板、编写教案、做学情分析。和我一样,许多青年教师都是这样在前辈们的无私帮助和言传身教中练就了教书育人的基本功。传承,对于积累学校的文化底蕴功不可没。创新,更是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因此转变观念尤为重要。
面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破除教师对教科研的恐惧感,打消畏难情绪,学校建立了校本研训课程体系,让全员参与进来。我们知道,只有当教师有了个人的教育追求和很强的群体归属感时,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才能将教科研意识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思维方式中。
学校承担的“十三五”区级课题开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让更多的老师主动去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认识到教研的价值,我们引导老师们在教学现场感受教育事实,提炼教育问题,生发教育理念,通过解决源于实践的真问题促进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研的良性循环。只有教师真正看到自己在教学上的实际获得,方能感悟到教科研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釜底之薪,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呼唤教师与时俱进。学校在2018年和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人工智能引入教学实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成为助推教师创新的催化剂。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获得教学反馈通常是通过提问或批改作业,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借助科技,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时时掌握学情分析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更是为教师发展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老师们的积极反馈使我们对于今后的深度合作有了更多的自信与憧憬。
科研融通 引领专业发展
2015年,学校正经历着整合扩建的周转阶段,不断调整周转校区造成的办学环境的不稳定。教师在几个校区办公,造成教研组人员的分散,给学校的教研和校本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学校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随着学校新校区建设逐渐接近尾声,如何让先进的办学空间和设施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腾飞的两只翅膀,学校适时与高端科研单位达成意向,加挂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的校牌。这是学校贯彻“研教一体化”,创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队伍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北京教科院智力资源的注入使得学校的教科研和教师培养进入了一个有序、深入、系统的良性轨道,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形成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契合的研教新模式。
一是以课堂诊断为载体。专家团队以“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为核心,开展追踪式的全学科教学视导活动,几乎覆盖了所有一线教师的课堂。课堂诊断的阵地在课堂,针对性强、指导性强、时效性强。通过听评课、合作教研,专家团队带领着我们的学科教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契合中高考改革的导向,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通过研究将教研成果落实到日常教学行为中,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教研组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主讲、探究、评价”三位一体的备课、评课运作方式,教师的问题研究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是以专家示范为引领。为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我们邀请北京教科院专家走上讲台,与我们的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活动。大家从一开始的紧张应对到跃跃欲试,每一次交锋都是教学思想的碰撞,每一次教研都擦出教研智慧的火花。
三是以学科工作站为依托。学校在北京教科院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市级语文、物理、英语学科工作站和区级物理学科教研基地。学校依托学科工作站和教研基地,开展更深入的主题探究和教师培训等活动,带动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创设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团队学习环境,教师自主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科内涵优势逐步显现,教师队伍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正向激励 铺就成长阶梯
教师队伍建设永远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通过规范评价机制、完善研修体系、搭建发展平台,开拓教师发展自我的空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助推教师的素质提升,铺就教师成长的阶梯。
构建评价体系,正向激励教师奋进。评价机制关系教师切身利益,学校充分发扬教代会职责,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让个人的意见在集体决策中得到体现,让制度建设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作用。在评价中,我们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规范制度评价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使广大教师时时受激励、处处有目标。
完善研修层次,注重教师梯队建设。为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推动师徒间每周相互听课、评课,共同备课、教研,有力促进了新老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共同进步。为帮助骨干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发展,学校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合作,举办各学科的市级权威专家与我校的39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师徒结对活动。经过近两年的潜心培养,王律斯、张洁、张永梅等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在专家引领下参与更高级别的教科研活动,迈向事业发展的新台阶,为全体教师树立了身边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的教师队伍呈现出欣欣向上的喜人前景。
搭建发展平台,带动教师修业至臻。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和教科研工作,开发了校本培训网络平台,并为教师积极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以“十三五”区级课题为载体,把梳理课题的过程作为提升教科研的研究过程,聚焦教学实际,提高研究实效。另外,通过申报海淀区“中国好老师”项目学校,在项目实施和交流互动中,依托市、区名师带教,践行和落实“从我做起、互通互助、素养提升、记录传承、尊师爱师”行动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教师自我管理和发展。
“靖潜处以思,经砺磨致远”。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坚持用教科研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的学习力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通过增强教师的创造力来提高学校的发展力,通过强调教科研共享性来升华学校的凝聚力,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静心钻研、业务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生机活力的教师团队,让学校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为北京市育英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