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发出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员令。作为从西柏坡走来的红色传统学校,北京市育英中学始终坚持将教学改革的重点落到“致知成人”上,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进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助力学生成长。
求实创新 把握课堂主阵地
“实”是育英中学作为红色基因学校最宝贵的传统。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教学模式分析、比较、选择、改变的探索过程,是以校情为依据的有序变革,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程体系建设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我校以求真崇实的工作作风,研制课程改革计划,让学生在多元课堂学习中全面发展。
为落实课改精神,我校立足校情,研制了《育英中学课改实施方案》。通过校本研训,我们认为,从教学视角学习可分成三个领域:学习被前人证实的知识系统的基础领域,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拓展领域和参与探究社会问题的实践领域。于是,我校通过细化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探究学习方式,完善评价方式把这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可实施的课程,即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使学生通过此项学业发展课程计划,积淀知识,提升能力。
学校老师在探讨教学
扎实的教学研究,踏实的课堂教学让我校在课程改革中稳步前行。新课改以来,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科本质的理解和学科的育人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开展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师的教学好比一座桥梁,桥梁的两端连接着学生入学的学习起点和毕业后能够达到的学业目标。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好比是在设计和建设桥梁,所以设计在关注课程标准的同时,更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此,我校教师们在备课中,用前测、访谈、作业面批、测试数据统计等多种方式准确地把握学情,在以课程标准为纲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内容,建构知识体系,创设具体教学情景,按照符合我校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起来思路更清晰,事半功倍。
课堂实效是检验课程改革的试金石。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讲究固定的模式,不讲究花哨的形式,不拘泥于固定的场所,我们追求的是积极思维的课堂、多元对话的课堂、问题生成的课堂、主动学习的课堂、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室里,有学生凝神思考、奋笔疾书的身影,有学生自信演讲、激烈辩论的声音,有学生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的情景;博物馆、研究所、实验室有教师在现场教学,剧场里有学生自己排演的戏剧短片,操场上有学生放飞的自制模型,科技教室里有学生组建的足球机器人……在多元灵动的课堂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校抓牢一个“实”字,将课堂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建构课程体系,提升课堂实效,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强师启智 培育课改设计师
高质量的课堂需要优秀的设计者和引领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育英中学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尊重教师发展规律,提升教师素质,引领教师教研方向,促进教师成长,以教师队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渝的求索精神感染学生,启迪学生。
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分析教师发展规律,实施了突出优势、多元发展的激励措施。面对教师群体的差异,我们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考核,帮助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努力发掘每一位教师潜藏的智慧,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被重视、很重要、有发展空间。根据教师“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学校利用发展梯度,本着“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讲实效”的原则,激励教师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把握教研方向,引领教师成长。备课组是最了解学情,也是最见实效的微观研究组织。我们通过备课组引导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从而把握住了教学质量的第一关。针对教师发展需求,我校鼓励教师发掘教学中的真问题,然后聚焦共同的研究主题,有计划地形成全校教研的研究项目,再细化为学科的具体研究问题,用行动研究寻找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互相分享借鉴,促进共同提高。多年来,我校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已连续开展20届教学研讨会,通过分享交流,让教师在集体智慧的滋养中提高专业水平。
科技促进教改,创新启迪智慧。从智能排课到成绩管理系统,从生涯规划平台到英语听说测试系统,我校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管理,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研究中去。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形成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使学校成为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为了让教学改革立得稳、靠得住、走得远,我校培育了一支专业素质佳,科研能力足,创新精神强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尊重差异 重视学生素养培养
教学改革的根本,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优化教学方式,开展规划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我们将关注的点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攀登自己够得着的阶梯,逐渐树立学习自信。我们的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爱好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善加引导。走在校园里,你会遇到校园篮球明星,获得学科竞赛奖的学霸,遇到颇具才情的小诗人,辩论赛的最佳辩手,也会遇到机器人制作高手,极具天赋的戏剧小演员……丰富的校园生活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自我的舞台。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品质和方法。如何真正实现“尊重主体、增强选择”,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平台、明方法。让学生学会在校园中的每一次小选择中锻炼自己、学会方法,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选择中更加理性。为此,学校在尊重每一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了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在教学中实施“双师制”,即每一位学生既有班主任又有一名学科导师。在班主任主导的行政班里,学生会建立更好的归属感和更稳定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会交往、分享、包容与合作。学科导师是学生自愿选择产生的,与学生之间有着更强的信任和默契。一名学科教师大约是五至六名学生的导师,学科导师和他负责的学生构成一个微团队,在团队中大家相互倾听、相互启发、聚焦问题、有效解决。
教育对于人的意义,也许就在于为我们在生活价值的选择上提供了更多可能的路径。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育人主题,打造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素养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型”向“素养提升型”转变。
越是对星辰大海充满向往,越需要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通过研教一体,融合科技、人文涵养等方式,切实提升课堂效能,回归教育本质,助力学生成长,努力实现“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教育理想。
(作者为北京市育英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