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说道“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竹笋落箨虽苦,却锤炼了意志,激发了向上的决心。落箨之笋最终能高耸入云,长成参天之竹,不就是在层层落箨之中突破自身,完成蜕变的吗?时值今朝,迎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我们一线教师也应该具备笋和鱼那种不畏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勇敢走出舒适区,全力迎接新挑战,以更高的要求和更长远的追求锤炼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
探索教学设计 提升育人水平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新课标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数学逻辑思维的领会、数学价值的判断、数学方法的选择,这对提高业务能力、完善教学艺术和改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它强调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评价体系设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角色。
北京市育英中学张洁老师
例如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很多学生会习惯性地选择公式法带入,或直接对方程进行配方。我在想,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先讲授各种解法再配以大量习题练习的教学顺序有关?如果调整一下教学顺序,让学生先接触大量方程,再寻找合适解法呢?于是,我让同学们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黑板上写了各式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同学们发现很多方程纷繁复杂,不知如何求解,决定寻找最简单最特殊的方程作为突破口。在特殊化的过程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分类研究的策略,并开始思考这些特殊的方程为什么得以求解。我们看到,同学们积极地寻找自己会解的方程进行求解,思考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并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分享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运算经验出发,把问题变成能力的增长点,从而完成知识和思维上的过渡和迁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关注方程的代数式结构,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结构意识,为后续研究方程的解法做铺垫。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在第十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中荣获优秀课一等奖,并被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课程选用。
数学课程理解是一名教师心底的智慧,遵循教学原则设计适宜的时间序列,预设单元课时的教学任务,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是新时期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借助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让微课程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延伸。微课程以短视频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化,将图像、文字、声音等集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交互的界面、丰富的资源中有兴趣地学习。它为学习者创设了零碎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性、选择性学习。
我独立创作的几十个微课程作品,分别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与展示活动、首都特色优质原创课程辅助资源评选活动、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等活动中多次获得 一、二、三等奖。微课程《你能做到“由物画图,由图想物”吗?》荣获教育部课题《中小学数学实验室的研究》课例评选一等奖。
巧用微视频做好课堂小结。录制微视频来做好课堂小结,就是教师事先录制好一些微视频,在课堂小结环节时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播放。既然要事先录制,那么教师就必然会对课堂小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和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播放形式,选择熟悉的老师和学生录制等。学生可以尝试解决视频中提出的问题,或是将自己的理解和视频中的解答进行比较,也可以提出自己新的认识或者新的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参与形式,提高了参与度,也避免了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种宽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的尴尬。
TI图形计算器助力数学实验探究活动。数学实验探究强调动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数学,TI图形计算器助力数学实验研究有更为独到的优势。比如,在平行线定义的探究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并令其延伸,而大家发现的结论是一致的,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不相交”的认识,还很自然地概括出了平行线的定义。这是TI图形计算器作为手持技术绘制几何图形以及动态演示功能的一个缩影。
2017年,由我主讲的《利用TI图形计算其辅助教学》作为优质网络课程被北京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录用。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育人工作
班主任角色和学科教学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会发挥数学学科专业优势,把数学的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活动形式运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做数学,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为了督促学生在周末时间完成网上预约课外科学实践课的任务,我特意在周末的数学作业中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初一7班班主任张老师接到学校反馈,该班学生约满课程和未约满课程的人数比为8:1,其中约满课程的同学中有30%没有完成评价。张老师为提醒同学们与未约满课程和未及时评价的17名学生取得了联系。请问该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这种做法既练习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又避免了反复唠叨,有效地提醒了学生完成网上约课。
用数学,利用数学的工具性特征助力班级工作的开展。合理地在生活中用数学,能够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够提供学生主动的实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力量,与此同时,也会促进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我曾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学校德育主题“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了解,并绘制了相关的条形图、扇形图,使主题班会的设计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
品数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凝聚力。如果在班集体中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或者竞技,可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互相交往、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我在全班进行了丹麦重力棋的教授和训练,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对吃掉不同棋子先后顺序做出判断和排列,学会优选方法;在合作博弈中,由于存在和队友配合的问题,在计算选择策略的同时,要兼顾队友的策略选择;团队竞技赛中,考察了队友之间的默契,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以及团队协作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在首届数学重力棋邀请赛中获得团体亚军、个人冠、亚军的好成绩,更收获了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我也在海淀区学科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说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客观规律的过程,作为备课组长,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积极参与到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如,参加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城区中小学学科教师“学教一体”培训》、北京师范大学《台湾数学名师+魔术:和台湾数学名师面对面》研修活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第二届数学课堂教学创新高级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教育,智慧名师”培训、参加国家级课题《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笋因落箨方成竹,创新改革结硕果。在参与培训和研究的过程中,每次遇到困难和问题,我都会保持住心底的那份坚持,努力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作者为北京市育英中学数学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