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建扶贫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当下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党建扶贫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党建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关键词】党建扶贫 脱贫攻坚 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强调“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党建扶贫是一种在中国发轫且渐至成熟的扶贫方式,在中国各省市区积极展开,成效显著。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对此,我们必须要发挥党建扶贫的重要作用。
我国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的具体情况
在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与党建扶贫紧密相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社会力量包干四项。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党建扶贫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跑项目”的逻辑。各省市基本每年都会派出党建扶贫工作队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每年中央财政都会专项拨付资金,作为党建扶贫工作队的专项帮扶基金,各省市区直至地市州及县级层面也要配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但扶贫资源的有限性和相关制度的单一性,导致一些党建扶贫工作队借助单位的影响力角逐有限的扶贫资源。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党建扶贫工作,各地区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总体上是将党组织的努力放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密切联系群众。同时,通过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选优配强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等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证。
尽管产业扶贫中的党建扶贫工作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既有村党支部领头发展产业的案例,也有以产业为依托建设跨区域联村党工委的案例,还有以产业众筹发挥党建作用的案例,但都体现了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及聚合力,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社会力量包干中的党建扶贫工作,既有中央部委、社会企业结对帮扶省市区或地市县的案例,也有国有企业对口帮扶省市区或地市县的案例。有的帮扶措施具有自己独立的操作计划以及方式,有的则是以合作的方式推进。比如,国有企业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以专业社工团队与基层党组织合作,共同推进扶贫实践。
我国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党建扶贫工作的定位和认识不清晰。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以及部门对党建扶贫工作的定位理解不精确,且党建扶贫政策与其他扶贫政策的衔接不顺畅,致使党建扶贫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在运行过程中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等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一些地区的党建扶贫仍存在“跑项目”“抢资源”等现象。当前,我国党建扶贫资金较为有限,且制度安排尚不完善,在资金筹集上显得没有章法。由此,“跑钱”“跑资源”成为一些地区筹集党建扶贫资金的主要方式。
三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一些地区的党建扶贫工作出现职能单一、认知偏差等问题。当前,我国各省市易地扶贫搬迁面对的情况复杂多样,多数为少数民族地区,尽管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但多考量经济效果,对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考虑则相对不足。尽管近些年来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改变,但其深植于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经济观念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导向的新安置点生活。
四是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存在的脱嵌问题。由于村庄治理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帮扶,可能难以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区域性减贫的既定目标。同时,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也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特别是行政资源和物质资源配套嵌合的局限性。
五是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围绕脱贫攻坚抓好党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支撑。精准扶贫需要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没有人才作保证,脱贫攻坚工作难以为继。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专业人才缺乏,作为脱贫攻坚主力的行政干部懂经济建设却不懂社会建设,扶贫机构能力较弱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形成矛盾,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效。
我国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的优化建议
一是应创新党建扶贫体制机制。应以党建扶贫为切入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种机制,制定长远规划,使扶贫资源精准落地。应理顺现有的各种政策关系,打破相互之间的隔阂。党建扶贫工作应把重心落到党建上来,要把工作思路定位于以“党建促扶贫、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促治理”上来;应不断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产业发展政策等的衔接。
二是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党建扶贫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农村社会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纽带,激发农村社会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层党组织应着力发挥引领作用,使党的组织无处不在、作用无处不发挥。
三是应着力提高党建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应注重党建扶贫工作队的组建,要考虑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参与意愿、工作主动性等。应完善党建扶贫能力培养体系,要引进专业性力量,开发统一的培训课程,建设优秀师资队伍。应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对党建扶贫成效进行客观理性评判。
四是应重视扶贫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应完善相关制度,使党建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集中到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上。基层党建应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发挥其保障功能。
五是应充分认识扶贫对象的多样性以及扶贫工作的边界性。党建扶贫工作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兼顾政治以及社会文化效果。我们应考虑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特征,认识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别,避免矛盾、冲突的产生。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应尽量就地就近安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双方平等协商、相互尊重对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避免强行搬迁。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过多干涉,避免职能错位。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激发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课题“大扶贫战略行动下我省党建扶贫工作问题研究”(课题编号:QSZL2016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新华网,2015年11月28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