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民间外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中外民间交流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丰富的中外民间交流资源转化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外交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以指导新时代的民间外交,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新时代的民间外交应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史观与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努力推进民间外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间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时代 外交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8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3.004

【作者简介】

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美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主要著作有《把握未来:美国总统政治形态研究》《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

 

 

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官民并举、社会协同的民间外交新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尤其实现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与以官带民、官民并举相结合,在解决外交“疑难杂症”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民间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中外民间交流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丰富的中外民间交流资源转化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外交资源,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面对新时代和新挑战,如何总结民间外交的丰富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努力推进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体系建设,为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越来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理论体系是一个庞大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打通理论与历史、理论与问题、理论与思想、理论与战略、理论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众多环节的逻辑关系,最终形成一个既能自洽,又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理论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间外交也需要开辟新境界。面对中国与世界大发展和大变动的格局,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构建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史观与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特色,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

时空方位

任何理论都是历史的,都是受制于特定时空的,没有超越历史和超越时空的理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体系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必须首先能够描述和解释特定时空条件下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及其发生的一系列民间外交现象。因此,科学描述和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民间外交现象及其根源,准确预测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民间外交的走向,是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要想回答这些重大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中国民间外交所处的时空方位,既要从时代特征和世界格局的宏大历史视野观察和审视中国民间外交发生的国际背景,又要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握中国民间外交的国内背景和未来走向。

从时代特征和世界格局的宏大世界史视野来看,中国民间外交发生在深刻转型的历史变革之中。从时代特征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加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越来越成为“地球村”的格局,彼此密切联动,利益盘根错节,敏感性和脆弱性都大大增加,越来越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跨国的人、财、物、信息等流动日益频繁,彼此之间的友好往来愈发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呈现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民间外交开辟无限广阔的空间。

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地缘政治矛盾重新抬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日益交织,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摩擦有新的发展,各种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不断涌现。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矛盾之间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纷争和争端,通过扩大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彼此理解来扩大利益交汇点和社会共识点,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民间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尤其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外交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点,广大民间组织和社会人士参与外交事务的机会和能力都大大上升,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各国民众在参与民间外交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民间力量参与外交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焕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正在从世界的边缘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求民间外交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事实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世界历史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国际环境的大气候与国内环境的小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独立,以及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驶入快车道,自近代500年以来所奠定的欧美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的格局趋于动摇,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历史表明,一两个超级大国主导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世界呈现为多个发展中心并行不悖的发展格局,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超过13亿的人口,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国来说,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是中国民间外交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决定了中国民间外交所处的时空方位是一个转型的世界、一个转型的中国以及一个转型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一时空方位决定了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必须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注重全局谋划,妥善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兼顾好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既要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本国外交,也要努力促使国内公众全面了解国际局势,使民间外交成为连接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归结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体系需要解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开展民间外交,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谋势助力。“既让中国更好地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不会自动得以实现,需要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寻求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的理论答案,如果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获得了科学的回答,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理论定位

任何理论都不是无的放矢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任何理论都有其解释力的范围,在理论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灵药”。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间外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它不能解决中国外交面临的所有问题,更不可能解决中华民族复兴中的所有问题。新时代的民间外交必须在理论上精准定位,将民间外交的特色与优势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结合起来,确立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是中国民间外交实践的理论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不是来自于某些天才的头脑中,而是来自于中国民间外交的复杂实践之中,只有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经过科学方法的概括和整理,才能上升为反过来指导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民间外交实践的民间外交理论。目前,在民间外交理论界存在着一个机械照搬国外外交理论成果的倾向,将带有西方体制依赖和文化依赖的理论套用到中国民间外交实践中,这不仅没有提升中国民间外交的效果,反而极大地削弱了中国民间外交的效果,造成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水土不服”现象。近年来,西方外交理论十分活跃,如公共外交理论、全球治理理论、多轨外交理论等,这些外交理论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参考,但在外交实践中不能机械地套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从实践面临的问题着手,将西方外交理论在中国民间外交实践中进行检验,有比较有鉴别地吸收和借鉴,使之成为中国民间外交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种将民间外交机械纳入公共外交框架、将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对立起来以及将民间外交混同为公共外交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更严重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中国民间外交理论落后于中国民间外交实践。中国民间外交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远古时期就有天下一家、和为贵、文化天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民间外交思想。几千年来,这些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民间外交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开创了一大批民间外交的重要实践,比如戏剧外交、文化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等,堪称中国民间外交的光辉范例,开辟了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广阔空间。这些思想和经验有待于进行规律性的提炼、总结和升华,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特别是形成问题明确、逻辑简约、方法科学、合乎规范的理论话语体系,使之成为指导中国民间外交实践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要求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探索形成解决中国民间外交问题和指导中国民间外交实践的理论。总之,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化,需要正确处理好民间外交理论与民间外交实践之间的定位关系,使之成为承上启下、指导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民间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外交理论不仅来源于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也受中国总体外交发展格局的影响。中国民间外交理论也是解决中国总体外交实践中面临的特定外交问题的理论,是中国外交理论总问题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外交总问题的一部分,中国民间外交理论不能另起炉灶,而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局内发展和完善,进一步释放民间外交的亦官亦民身份灵活优势,不仅要配合传统外交,还要拓展新兴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运筹大国外交,正视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倡导正确义利观,强调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不仅寻求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不同于以往片面强调扩张争霸的传统大国外交之路,中国正在探索一条致力于寻求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毫无疑问,中国的民间外交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反应该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顺势而为。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展开。民间外交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也完全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民间外交事件的经验总结,更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将其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视野中去把握,着眼于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领域中挖掘民间外交的资源,提炼覆盖各个领域的民间外交经验和民间外交案例,改变以往仅仅关注外交领域中的民间外交部分的做法,真正确立起大民间外交的新格局。同时,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研究还需要跳出中国中心论的思维局限,将中国放在世界舞台上,在国际多边民间外交实践中提升民间外交理论的新空间,真正实现中国民间外交在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大格局中的全覆盖,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大民间外交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经验,提炼新理论,形成新范式,指导新实践,这是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西方外交理论的一部分,西方民间外交理论不能机械地嫁接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去,必须与中国国情和外交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对接,寻找三者之间的汇合处和对接点。特别是认真对待西方民间外交理论中不适应中国国情和外交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矛盾的环节和方面,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可不假思索地强行突破,而是实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间外交理论。

目标定位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民间外交也是中国内政的延伸,是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不同,民间外交的历史任务也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党和国家确定的工作重心和发展大局,可以将中国的民间外交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维护新生的共和国政权,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奠定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在国际上推进国际统一战线,突破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实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和认可,加入联合国等国际主流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民间外交实践和理论也都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带民,官民并举”等思路,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不仅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还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争取和实现国家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争取在世界舞台上“富起来”。民间外交与其他各项工作一样,确立了为经济建设服务和广交朋友的方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加入了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成为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支力量。

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转移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争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国际舞台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世界舞台上“强起来”。这是当前中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大局,也是民间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和为之服务的中心工作和大局。

显然,第三阶段的宏伟愿景和目标是前两个阶段的延续和发展,与前两个阶段是内在一致的,那就是将“站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民间外交的一切努力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和大局而展开。尽管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伟业,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将中国建设成一个世界舞台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民间外交的目标定位就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中国总体外交大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就是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民间外交要在实践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充分释放民间外交的资源优势,为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战略布局

中国民间外交涉及面广,参与行为体众多,在实践中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强大的外交合力。同时,为提升中国民间外交的效率,也要避免四面出击和平行用力,要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此,民间外交要善于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合理部署和匹配战略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整体布局出发,中国民间外交的战略布局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运筹大国民间外交,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更是中国民间外交的关键着力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大国民间外交搞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中国与大国外交关系的好坏,决定着能否建立起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运筹大国民间外交,要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指导,通过推动全方位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中俄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优先方向。面对众多共同挑战,目前两国已经牢固建立起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决定了中俄民间外交更多是“锦上添花”的工作。

中美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复杂的差异、矛盾和分歧。尤其是学界热议的“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中美关系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倡议进展也并不顺利,美方对此存在很深的疑虑。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中国应优先推进对美民间外交,将中美交往的丰富社会资源转化为中美民间友好的外交资源,通过创造性的民间交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推动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助力。

中国与欧洲的民间外交也是大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方面。要通过扩大民间交流,推动中欧两大战略力量协同共进、两大市场互联互通、两大文明交流对话,致力于打造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不断拉近欧亚大陆两端人民的心理距离,搭建起东西方理解和对话的桥梁。

中国与新兴大国的民间外交是大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增长点。“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大国在发展问题上有着共同遭遇,面临着诸多的共同挑战,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同时,新兴大国之间文化背景多样,有着深厚的文明底蕴,通过民间外交加强与新兴大国的深入交流,互学互鉴,是民间外交发展的方向。

经略周边民间外交,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其中,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三个区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重点,更是中国海外利益最为集中、交往最为密切和对外辐射力影响力最强的地区。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在北京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互利合作,强调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连接欧亚非的广阔“朋友圈”。要发挥民间外交优势,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三个区域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的战略支点。

中亚地区是中国周边民间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巴基斯坦的民间外交,是民间外交优先发展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能否掌握打通向印度洋方向开放的锁钥,中巴经济走廊一旦打通,中国向西开放的整盘棋就活了,将直接推动中国与南亚—中亚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周边民间外交的重点方向,尤其是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民间外交直接影响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否实现升级,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东北亚地区是冷战遗产最为根深蒂固的地区,历史问题、安全问题、领土和主权争端等矛盾错综复杂,是周边民间外交最为艰难的地区。尤其是中国对日本的民间外交,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长远来看仍然任重而道远。

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民间外交。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为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强调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民间外交指明了方向。民间外交应该坚持正确义利观,推进民意沟通、民间友好和民生合作,做好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非民间外交有着坚实的基础,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真、实、亲、诚”的方针,中非民间外交已经形成民意沟通、民间友好和民生合作的“新三民主义”格局,民间外交完全能够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巩固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民间友好源远流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民间外交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双方应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加强文明互鉴、包容对话和合作共赢,为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服务。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对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有着共同的呼声,民间外交要搭建起跨越大洲大洋的心灵和情感纽带,携手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要讲感情,讲危难之中见真情”。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强多边民间外交。国际组织和全球公民社会是当今世界事务中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共同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跨国公司、全球公民社会部门走到世界舞台上,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各方青睐的舞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壮大,迫切要求中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更有作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做负责任的大国,民间外交承担日益重要的使命。

中国是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在多边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长期以来,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上,存在着过于依赖政府外交的问题,对多边民间外交重视不足,限制了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未来,要切实推进多边民间外交,充分发挥国内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一道,共同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增加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发言权,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好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多反映发展中国家和非国家社会力量的利益和要求。尤其要通过民间渠道释放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政治智慧和治理理念,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是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创新的一个重点方向。

聚焦热点问题开展民间外交,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中国民间外交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不断加大,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需要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

近年来,在涉台、涉藏、涉疆、人权等核心利益问题和南海、钓鱼岛、网络安全等合法权益问题上,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对此,中国民间力量要敢于发声,坚决反对国际上的“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积极表达在这些热点问题上的看法,向国际民众解释中国的合理主张,赢得国际社会和舆论的支持。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与世界的摩擦点也在增加,如何利用民间力量捍卫合法权益,表达合理主张,是中国民间外交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中国道路

一定的科学理论,要求一定的科学方法论与之相适应。对中国民间外交理论构建而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开展民间外交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民间外交才有效的问题,要善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科学评估方法,不断提升科学办民间外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作为一项多方协同的外交实践,中国民间外交还要妥善处理好民间外交过程中存在的党、政、军、民、商、学、媒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好“管”“导”“办”“参”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政治制度和外交体制下,开展民间外交的具体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机制,只有适应不同环境和情境的民间外交方法。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间外交之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中国民间外交而言,中国超大规模的社会和资源总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时代的中国民间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需在理论上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系统的回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民间外交,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提升理论,这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构建的必由之路。然而,构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不是为了构建理论而构建理论,更不是为了追求特色而强调特色。构建理论和突出特色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指导中国民间外交实践,解决中国在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要在中国民间外交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特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

坚持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明的大国,中国人办外交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更离不开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古国的基本特质。“老祖宗不能丢”,中国人办外交不可图一时之利,更不允许逞一时之能,需要将中国民间外交放在三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之中,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影响。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他指出,“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民间外交必须牢固树立本根意识,扎根中国大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与全球事务治理之道的对话与交流,不断为民间外交注入中国智慧,凝练中国特色,形成中国风格。

坚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坚持本根意识,扎根中国大地办外交,并不是一味排外的孤立主义,也不是中国至上的中国中心主义。相反,中国强调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间外交要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服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民间外交深深扎根在中华文明之中的同时,也要坚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方针,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推进民间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中国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既要同西方文明处理好关系,也要和非西方文明处理好关系,在开放交流中不断推进中国民间外交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永葆理论生机与活力。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理论。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民间外交的理论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需求。展望未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民间外交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胆探索,推陈出新,不断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为民族复兴服务,为人类进步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康庄大道!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研究生赵远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中国   外交   民间   体系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