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基本思想。
中共中央驻香山时期,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工作繁忙、思想活跃、意气风发的时期之一。相较战争年代成就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美名而言,毛泽东作为理论家、组织家、宣传家的全面才能,在筹备新中国之际达到高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党即将迎来28岁生日之际,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但胡乔木未能准确领会写作意图
1949年4月下旬南京解放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推进:军事斗争取得基本胜利,政治上人心归顺,经济上“四面八方”政策已经明晰,外交上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政策逐渐形成。6月中旬,新协商会议筹备会结束后,毛泽东加紧筹建新中国的步伐。这段时间里,国内外瞬息万变的局势,让他处于日理万机的状态,他一面指挥解放西北及国内其他零星战场;一面频繁接见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大计;派出由刘少奇、王稼祥等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争取最大共识和支持;请周恩来牵头起草《共同纲领》,完成新中国政治设计。
半个月后,历经沧桑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28岁生日。这样重要的时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阐明新国家的构想,系统宣传党和国家的内外政策,成为一个经过长期革命考验,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政党必然的选择。正是在此时,毛泽东开始酝酿写作一篇纪念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从转战陕北,到西柏坡,再到迁入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新华社一直是毛泽东器重和坚持留在身边的少数单位之一。西柏坡时期,根据毛泽东指示,新华社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班子,号称总编室“小编辑部”。毛泽东亲自过问稿件乃至写稿,获得“新华社首席记者”之美誉,传出城南庄“三篇雄文退五师”的佳话。在迎接建党28周年的重要时刻,繁忙的工作迫使毛泽东将目光投向新华社的“同僚们”。
6月24日下午6时,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新任新华社社长胡乔木,内容是:“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为宜),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纪念‘七七’,庆祝胜利,宣传新政协及联合政府,要求早日订立对日和约,消灭反动派残余力量,镇压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发展生产和文教)此两件请于6月最近两天内拟好,以便于6月28日发出,6月29日各地见报……以上工作很繁忙,都堆在你身上,请你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帮你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
书信的寥寥数语,显然没有清楚交待写“七一”论文的主旨要义。第二天上午,胡乔木将起草文稿一事,交给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廖盖隆办理。循着职业习惯,廖很快写出文章送交胡乔木。据当事人回忆,胡乔木初看不太满意,曾交给曾彦修去修改。曾彦修也不得法,无从下手,于是文章直接退回廖,由廖再送胡乔木。几番“踢皮球”之后,新华社的“笔杆子”们败在毛泽东掌控全局的驾轻就熟和如椽巨笔面前。即便拥有“党内一支笔”称号的胡乔木,这次也因未能准确领会写作意图,没有完成任务。
毛泽东将纪念“七一”论文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
从延安时期起,毛泽东就主张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文章,他反对“秘书代劳”,坚持率先垂范。早在1948年底,毛泽东已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但没作具体阐释。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毛泽东逐渐将纪念“七一”论文主题聚焦于“论人民民主专政”。6月26日,他曾催稿胡乔木,问“七七口号及七一论文怎样?是否可于日内写起?”胡乔木第二天即送上此前拟定的文章,题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何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八周年》。毛泽东阅后,觉得内容没有紧扣形势需要,决定亲自动手,写一篇系统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性质、阶级构成、前途命运的大文章,以回应国内外关切。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毛泽东几乎足不出户。他废寝忘食,伏案连续作战,以致身边的工作人员觉得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果然,毛泽东写出一篇8000字的文章,题为《二十八年》。手稿共31页,用16开纸横写,前半部分用铅笔、后半部分用毛笔写成,全文用毛笔修改过。论文完稿后,毛泽东要求工作人员出过两次竖排铅印清样稿,都是16页。第一次清样稿他先用铅笔、后用毛笔修改,增加了很多内容,最后将标题改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亲笔署名“毛泽东”。第二次清样稿用毛笔作了一些修改,又增加一些内容。文稿经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研究定稿,于1949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7月1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全文转载。这比毛泽东原先预定的时间,整整晚了两天。
《论人民民主专政》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文章破立结合,深刻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文章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成为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毛泽东如释重负,与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冒雨来到位于北平南城先农坛运动场,出席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北平市委召开的纪念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带领群众高呼口号,精神异常兴奋,酣畅之情溢于言表。当天20点45分起,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用45分钟时间播送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播部的工作人员熬了个通宵,译成英文,经周总理签批,7月2日,通过外宣渠道向全世界播发。当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万册,仅京津地区发行达4万余册。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普通民众争相阅读,热情追捧,英文版很快抢购一空。这篇文章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各国共产党人中也广为传颂,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今天重温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经典范文,仍能从中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上那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集雄才大略和思想深邃于一身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